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是什么意思?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是一句佛教语。意思是:要跟随缘分的指引消除我们过往的业,不要脱离这个规则而产生了新的因果。
“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是由宣化上人所说的一句佛教用语。
宣化上人,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人。俗姓白,父富海公,一生勤俭治家,务农为业。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好善乐施,有求必应,认为“为善最乐”。乡里称赞不已,称为“活菩萨”。
上人是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化上人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万佛圣城,他是将佛教传入西方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对于佛教在美国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贡献,在台湾佛教界也拥有许多信众。
扩展资料
业力观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观念之一。
业力观是构成印度教理想主义中的主要部份,印度教中,业力是解释邪恶问题的主要方向,而和佛教及耆那教不同,印度教中的神对于业力有特定角色。
根据印度古典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主角阿朱那(梵文:arjuna)在准备参与一场战事前,他得知有他自己的家属成员加入了敌方阵营,因而有放弃参战的打算。但阿朱那的战车御者,即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黑天解释责任的观念,使阿朱那明白到自己肩负参战的责任。
业力是指行为或广义地包含因果关系。业力不同命运,人在自由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将来的命运,根据《吠陀经》,如果我们播种善因,将结善果。
业力就是泛指今生及前生所有行为及伴随行为而起的反应,凡此种种行为结果都会决定我们的将来,但业力并不一定会即时显现,也有可能会经过积累,在今生或来生遇上特殊的条件时才显现。
印度教认为,业力是非个人及形而上的法则,人没有改变这个法则的能力,而业力也不是惩罚或奖赏,只是自然的法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业
---出自 《宣化上人开示录六》
随顺因缘来消除旧的业力,避免再添新的问题
宣化上人
凡是恶疾,如疟疾、癌症等,皆由鬼在里面支配着,令人体内五脏错位,四大不调,都是业障鬼在作怪。因为人夙世有业障,时间到了鬼就来讨债。也因为这个人的阳气不足,阴盛阳衰,故鬼能得其便。你若能常常无烦恼,智慧现前,鬼便无隙可乘。一旦生了欲念,无明,鬼便容易钻进来。
依此类推,八万四千种疾病,皆有前因后果。甚至蚊子咬你一口,蜜蜂蛰你一下,及其人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互为经纬。人若明白这个道理,则一点错事也不敢做,一做错就要受报应。 尤其是修六度万行者,更要脚踏实地,丝毫不能虚伪。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到果地的时候,则有很多麻烦。
因此,诸位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不能有少许放逸的行为。大家要随时随地提高警觉,不去害人,只去利益人,便什麼毛病也不会发生,鬼也找不著你。
我们学佛就是学不恼害别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为吃肉会伤害其它众生的生命。 若说动物是预备给人吃的,那人又预备给谁吃? 若要把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肉。
你若是能忏悔,能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错误,解开罪业这个结,那罪孽就消灭了,就没有了。就好象你有病的时候,出了通身汗,渐渐地这病就会痊愈了,病就没有了。
我们学佛,应当明白因果业力,知道自己此生所受的“果”是源于前世的“因”,现在所受的“果”是源于过去的“因”,一切皆有因果存在,所以我们要消过去的业力,同时又不要再造新的业力,这样才能消除障碍
而消业,不能执著,不是我做什么什么就能消多少业,也不是做一些事情来逃避业力带来的苦难,一切有因果在,若是执著其事反而更添新业,随顺一切逆境顺境,这样才能了结因果,消除旧业,不逃避不追寻,随顺境界,顺不骄,逆不燥,随缘,不代表放任,而是接受,一切顺逆境我都能接受,并不因此而改变初心,所以消旧业的同时在所发生的一切境界中要保持警醒的自觉,反观自身,检查反省,不断修正,避免再添新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