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古代前后,地球表层发生演化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太古时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质时期有哪些特点?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 形成的岩石都是变质岩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一般指距今24亿年前到5.7亿年前这一段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元古界,代表符号为“Pt”."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元古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变质的沉积岩.主要有板岩、大理岩、千枚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和冰碛层等.由蓝藻等形成的叠层石非常丰富.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出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我国的元古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著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概述
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
这一时期,现在的陆地在那时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到了晚期,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而西藏的大部分仍然被海水占据.
元古代晚期在我国被称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时间为大约从距今8亿年以前到元古代结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在震旦纪,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三大冰期之一.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
元古代
元古代时期,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还不清楚.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顶盛.除了藻类生物外,元古代结束前,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如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生物
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著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阶段特点
元古代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距今24亿年—6亿年.
元古代早期,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及大理岩广泛分布.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的大量出现,说明大气成分中的氧(O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增高,主要是因为藻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增加,元古代又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元古代后期,有不少地区(如燕山地区)出现了许多变质轻微的岩层.在生物圈中,藻类相当繁荣.这些情况表明,地壳上的一些地段已经相当稳定,出现了陆壳加厚的“地台”.
到元古代晚期,即震旦纪(距今6—8亿年)那时候,我国大陆范围内已出现好几块陆地(岛),就成为今后大陆扩大的基础.那时的长江流域处于高纬度附近,还有北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等地.
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
元古代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
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质时期有哪些特点?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 形成的岩石都是变质岩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一般指距今24亿年前到5.7亿年前这一段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元古界,代表符号为“Pt”."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元古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变质的沉积岩.主要有板岩、大理岩、千枚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和冰碛层等.由蓝藻等形成的叠层石非常丰富.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出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我国的元古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著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概述
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
这一时期,现在的陆地在那时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到了晚期,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而西藏的大部分仍然被海水占据.
元古代晚期在我国被称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时间为大约从距今8亿年以前到元古代结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在震旦纪,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三大冰期之一.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
元古代
元古代时期,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还不清楚.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顶盛.除了藻类生物外,元古代结束前,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如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生物
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著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阶段特点
元古代
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距今24亿年—6亿年.
元古代早期,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及大理岩广泛分布.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的大量出现,说明大气成分中的氧(O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增高,主要是因为藻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增加,元古代又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元古代后期,有不少地区(如燕山地区)出现了许多变质轻微的岩层.在生物圈中,藻类相当繁荣.这些情况表明,地壳上的一些地段已经相当稳定,出现了陆壳加厚的“地台”.
到元古代晚期,即震旦纪(距今6—8亿年)那时候,我国大陆范围内已出现好几块陆地(岛),就成为今后大陆扩大的基础.那时的长江流域处于高纬度附近,还有北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和新西兰等地.
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
元古代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
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
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东莞市润德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19-10-26 广告
2019-10-26 广告
其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由于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仅为10A左右),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去除率高达97-98%)。系统具有水质好、耗能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东莞市润德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