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风》的内容
《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释义: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注释:
1、解:知道,懂得。
2、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3、能:能够。
4、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5、过:经过。
6、斜:倾斜。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李峤写的这首诗“风”,就能很好的展现诗人的奇思妙想。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整首诗的每一句开头都没有主语,给人一种猜谜语的感觉。 同时,又可以看成是有主语的,标题“风”就是主语。通过这种布局,使得整首诗富有趣味,并能与读者互动,调动了读者的思维。
就整首诗而言,它抓住“叶“,”花“, ”浪“, ”竹“四种不同的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前两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让百花绽放;诗中的“叶落”与“花开”,是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的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诗中的“解落”的“解”字用得特别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这里不用“扫”,不用“吹”,也不用“刮”“剥”,就单用一个“解”。“解”,表示细心,用心,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因此,“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而后两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则是围绕“风”的所到之处,呈现的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这体现了风的强悍,风的强劲,风的强势,与之前风的温情,风的柔情,风的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 (唐代李峤诗作)
满意请采纳
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