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什么天气?
晴热天气。
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岭山脉。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晴热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30°附近副热带地区。
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上空,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向极地地区上空(近地面为高压区,上空为低压区)流去,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到纬度20~30处,上空大气运行的方向接近和纬圈平行。
从赤道地区上空源源不断流来的大气,堆聚下沉,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带。属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扩展资料:
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规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
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天气网-2012年气象知识竞赛知识点提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冬季气温0℃~5℃,夏季25~30℃。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本气候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同时因西风从冬季较温暖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吹来,气候温和湿润。
扩展资料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所以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副热带高压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一般气候一般干燥少雨 。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30°附近副热带地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上空,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向极地地区上空(近地面为高压区,上空为低压区)流去,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到纬度20~30处,上空大气运行的方向接近和纬圈平行。从赤道地区上空源源不断流来的大气,堆聚下沉,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带。
属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常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副热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一般干燥少雨。
在副热带高压的不同部位,往往会造成该地区的长期高温干旱,但当条件适当时,有时也会出现局地性的热雷雨;在西太平洋高压的南侧,是台风频繁活动的地区,在它的东风气流里,常有东风波形成并向西移动,影响云贵以东、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雷阵雨和暴雨天气;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和西北侧,由于西部的偏南气流从海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当遇到西风带低压槽或低涡等天气系统时,会产生大范围的雨带。
据统计,这一雨带在西太平洋高压西部脊线以北的5~8个纬度一带,一般呈东西向。我国的华南雨季、江淮的梅雨期、华北雨季等都与西太平洋高压向北移动有密切关系。这一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的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旱涝。一般来说,雨带停的时间越长,出现洪涝的次数越多,停留的时间短,易出现干旱。
一般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都是晴天,但一小部分的天气,阴晴不定,主要会和空气对流已经台风等而受影响。
什么是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理并不复杂,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是其背后的两大驱动力。由于赤道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当到达高空时,该地区的空气上升并流向极地。
然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转力导致气流不断移动。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转力增加,导致气流基本上在亚热带地区(北纬30度左右)从西向东流动,并阻碍随后的气流。结果,该地区的空气集中并被迫下沉,从而产生副热带高压。
众所周知,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它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一年四季都存在,是一个稳定且移动较少的温暖深部系统。夏季,由于其高强度,其范围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冬季,其强度和范围将减小。
在大多数情况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扁圆形,有时有几个中心,有时有一个中心。其强度、范围和结构的变化与我国的天气密切相关。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副热带高压内部普遍存在向下的气流,气温急剧上升。此外压力梯度很小,所以风力很小。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能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地面和近地大气获得更多热量,大气温度显著升高。
因此,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晴天部分多云的高温天气往往是主要因素。如果副热带高压强,这个地区将会有干旱灾害。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炎热少雨天气。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导致该地区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就会向极地方向流动;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不断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随着纬度的升高,地转偏向力就越大,致使在副热带地区(北纬30度附近),气流基本变成了自西向东流动,并对后续空气进行阻碍;使得该地区上空空气聚集且被迫下沉,于是便产生了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如: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从气象专业角度来说,副高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此外,气压梯度小,所以风力微乎甚微。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明显攀升。因而在副高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高强盛,则该地区还会出现干旱灾害。
由于副高本身是个暖性高压,加上其盛行的下沉气流增温效应,中心地带(称为脊线)天气基本格调是晴热干燥的,因此副高所在位置的天气高温少雨,如果副高稳定控制一个地区,这里就非常容易出现干旱和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