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
1个回答
2017-01-17
展开全部
这部电影讲的是失落的欧洲文明,茨威格曾有一本书叫《昨日的世界》,讲的就是那个曾经的,一去不复返的高雅欧洲,影片主角古斯塔夫先生则是这种文明的代表人物和集中体现。然而有趣的是他的身份仅是一个酒店门房,说难听点就是一个跑堂的。他是个彻底的无产阶级,在继承/偷来那副名画之前,全部财产只有”一套象牙背面的梳子,和收藏的浪漫诗集“,然而他的修养和学识却高得没边没沿,和无产阶级粗鄙无文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也是影片主要笑点所在。我们看到他经常不分时间地点朗诵诗歌,逃亡路上不忘喷香水,警察追到眼前了还要为死去的管家默哀致敬。这样的行为自然可笑,但观众在笑过之后也会油然产生敬佩之情,因为他不只是把”文化“”人性“挂在嘴边而已,还能践行之。反观片中大反派Dmitri,虽然血统高贵,但是长相猥琐,贪婪暴戾,喜欢张口骂人,还动不动就打断别人说话。Dmitri生为贵族但行为野蛮,古斯塔夫先生出身低微,却处处体现贵族骑士风度,正邪双方的内在反差构成了全片的反讽张力。
这种身份/行为的反差,不仅体现在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在zero和阿加莎那里也有所表达,但并不很多。这两人也属于社会底层,阿加莎是面包房学徒,zero更低微,是外国难民。他俩的正义举动更多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就像古斯塔夫先生说的,阿加莎最大的优点就是纯真。当然在影片后半段,受古斯塔夫先生耳濡目染,两人说起话来也开始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以理解成老欧洲对新一代的教化。
这部电影采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读书女孩——老年作家自述——青年作家和老年zero相遇——少年zero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险。对于导演为何要使用这样的结构,我觉得可以理解一种文明传承的观念。欧洲文明的火种从古斯塔夫先生传给zero,由zero传给作家,再由作家传给小女孩(和我们),大饭店死了,但文明不会死,它在我们的记忆中生生不息,这样处理符合电影明丽、乐观的基调。
总之我觉得电影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个人是否文明,不在于阶级、血统、民族,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人道的观念、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就像茨威格,为了心中对欧洲文明的信仰,不惜为之殉道。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参考了茨威格的形象,而且他最后也为了保护zero死在法西斯枪下。zero的阿拉伯民族设定,我认为也呼应了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两人作为外族人,却无比拥护欧洲文化,反观那些自诩纯种的雅利安人却在毁灭自己的文明,想来真是讽刺。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个属于欧洲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韦斯安德森的这部童真喜剧算是用一种感伤但充满希望的方式,谱写了一首旧欧洲的挽歌。
这种身份/行为的反差,不仅体现在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在zero和阿加莎那里也有所表达,但并不很多。这两人也属于社会底层,阿加莎是面包房学徒,zero更低微,是外国难民。他俩的正义举动更多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就像古斯塔夫先生说的,阿加莎最大的优点就是纯真。当然在影片后半段,受古斯塔夫先生耳濡目染,两人说起话来也开始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以理解成老欧洲对新一代的教化。
这部电影采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读书女孩——老年作家自述——青年作家和老年zero相遇——少年zero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险。对于导演为何要使用这样的结构,我觉得可以理解一种文明传承的观念。欧洲文明的火种从古斯塔夫先生传给zero,由zero传给作家,再由作家传给小女孩(和我们),大饭店死了,但文明不会死,它在我们的记忆中生生不息,这样处理符合电影明丽、乐观的基调。
总之我觉得电影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个人是否文明,不在于阶级、血统、民族,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人道的观念、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就像茨威格,为了心中对欧洲文明的信仰,不惜为之殉道。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参考了茨威格的形象,而且他最后也为了保护zero死在法西斯枪下。zero的阿拉伯民族设定,我认为也呼应了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两人作为外族人,却无比拥护欧洲文化,反观那些自诩纯种的雅利安人却在毁灭自己的文明,想来真是讽刺。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个属于欧洲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韦斯安德森的这部童真喜剧算是用一种感伤但充满希望的方式,谱写了一首旧欧洲的挽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