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1、经济方面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发生了大清洗运动, 据赫鲁晓夫在他的1956年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和其后果》以及许多后来的研究证明许多这些指责,包括在莫斯科公审中提供的证据,都是被迫供认的,或者是对俄罗斯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刑法第58条(反革命罪行)的过分扩展的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的规则进行的,当时的合法法庭在这些审判中全部被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代替。 据苏军统计,1937-1938年间,被处决和清除的干部占全军干部总数的1/5,其中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即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和布留赫尔;20个军团级干部中的17个,全部11个副国防人民委员;所有军区司令员,近半数军区军事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所有军长、几乎所有师长和旅长、大部分军、师、旅的政委,近半数的团长,近1/3的团政委。(《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1965年莫斯科,俄文版,第28、40页) 清洗后,大批缺乏军事理论素养和实际经验的干部被提拔上来,有的甚至担任了军区和总部领导职务。据统计,1940年,苏军受过高等教育干部的比重,比1936年减少1/2以上。1940年红军步兵总监进行秋季校阅时发现,“在参加集训的225名团长中,竟没有一个人进过军事院校学习,只有25人从中级军校毕业,其余200人只进过少尉训练班”。最后几乎所有在1917年俄罗斯大革命和在列宁政府中起过重要角色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都被消灭。在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员中只有斯大林本人幸存,另外五位中四人被处死,列夫·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后流亡墨西哥,于1940年被苏联间谍谋杀。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期间被选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处死,米哈伊尔·汤姆斯基自杀,两人(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幸存。从1934年参加第17届共产党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几乎所有这些人死于狱中。 “大清洗”的后果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在保安机构滥用非法刑讯手段和特务手段的情况下,人人自危,诬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由于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镇压清除了从老布尔什维克到年轻一代干部中可能构成对自己权力挑战的对象。特别是整肃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满的代表和中央委员会,斯大林终于稳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凭借保安机构这一专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约,也不受党和政府机关的制约,完全将个人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在党和国家的名义下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洗”是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体制的最后一场政治运动。其三:由于军队内的大批军官、指战员在这次大清洗中被处决,少数幸存者也是人人自危,因此作战能力大幅下降,也是造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指挥混乱,前线节节败退,大量国土沦陷的重要原因。总之,这场由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大清洗运动对苏联社会各阶层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极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也给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和先例。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权威而不择手段的滥杀无辜,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践踏和破坏,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犯下的严重暴行。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1、经济方面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发生了大清洗运动, 据赫鲁晓夫在他的1956年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和其后果》以及许多后来的研究证明许多这些指责,包括在莫斯科公审中提供的证据,都是被迫供认的,或者是对俄罗斯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刑法第58条(反革命罪行)的过分扩展的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的规则进行的,当时的合法法庭在这些审判中全部被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代替。 据苏军统计,1937-1938年间,被处决和清除的干部占全军干部总数的1/5,其中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即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和布留赫尔;20个军团级干部中的17个,全部11个副国防人民委员;所有军区司令员,近半数军区军事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所有军长、几乎所有师长和旅长、大部分军、师、旅的政委,近半数的团长,近1/3的团政委。(《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1965年莫斯科,俄文版,第28、40页) 清洗后,大批缺乏军事理论素养和实际经验的干部被提拔上来,有的甚至担任了军区和总部领导职务。据统计,1940年,苏军受过高等教育干部的比重,比1936年减少1/2以上。1940年红军步兵总监进行秋季校阅时发现,“在参加集训的225名团长中,竟没有一个人进过军事院校学习,只有25人从中级军校毕业,其余200人只进过少尉训练班”。最后几乎所有在1917年俄罗斯大革命和在列宁政府中起过重要角色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都被消灭。在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员中只有斯大林本人幸存,另外五位中四人被处死,列夫·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后流亡墨西哥,于1940年被苏联间谍谋杀。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期间被选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处死,米哈伊尔·汤姆斯基自杀,两人(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幸存。从1934年参加第17届共产党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几乎所有这些人死于狱中。 “大清洗”的后果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在保安机构滥用非法刑讯手段和特务手段的情况下,人人自危,诬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由于用持续数年的大规模镇压清除了从老布尔什维克到年轻一代干部中可能构成对自己权力挑战的对象。特别是整肃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满的代表和中央委员会,斯大林终于稳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凭借保安机构这一专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约,也不受党和政府机关的制约,完全将个人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在党和国家的名义下实行个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洗”是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体制的最后一场政治运动。其三:由于军队内的大批军官、指战员在这次大清洗中被处决,少数幸存者也是人人自危,因此作战能力大幅下降,也是造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指挥混乱,前线节节败退,大量国土沦陷的重要原因。总之,这场由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大清洗运动对苏联社会各阶层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极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也给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带来了不好的示范和先例。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权威而不择手段的滥杀无辜,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践踏和破坏,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犯下的严重暴行。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亚远景信息科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上海亚远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咨询及评估领军机构之一,深耕于ASPICE、敏捷SPICE、ISO26262功能安全、ISO21434车辆网络安全领域,拥有20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专精于培训、咨询及评估服务,广受全球车厂及供应商赞誉,...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亚远景信息科技提供
展开全部
斯大林模式指的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和实现形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缔造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走出国界,传播到东欧和亚洲等地区的人民民主国家,一度成为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普遍模式,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普遍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化战略,农业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利机关之上,权利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利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
在思想文化科学教育方面,用行政命令手段实行统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普遍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化战略,农业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利机关之上,权利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利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
在思想文化科学教育方面,用行政命令手段实行统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参考资料: 百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018·黄冈)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018·黄冈)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以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分两面看。在战时,它可以使战争取胜,在和平的年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可以参考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十四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