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创安恒业-动环监控
2024-08-01 广告
2024-08-01 广告
变电站巡视巡检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自动巡检。这一系统能够减少人工巡检的频率和时长,提高巡检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减少故障停机时间,从而显著提升变电...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创安恒业-动环监控提供
2017-01-18
展开全部
住建部文件全称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称《指南》)。《指南》强调,国家鼓励各地建设海绵城市,并让该模式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海绵城市又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或低冲击开发系统(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多年。此法传至中国台湾地区后,被形象地称作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聚集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
中国大陆也有试验。在2014年5月的那场暴雨中,深圳并没有完败——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的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LID示范区,就未出现积水。
该LID示范区利用景观、园林绿地,通过置换土壤、植物搭配、水文水利设计,并通过分散、小规模源头控制等来达到对雨水径流及其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
国外经验已证明,海绵城市是行之有效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但中国诸多城市还远未就建设海绵城市形成共识。概念背后的城市革新,也可能在未来让诸多城市望而却步。
海绵城市能走多远?
海绵治雨
中国城市为何出现内涝?各地给出的理由众多。但在水利学者眼中,原因简单。
城市在开发后打破了原有的水文循环,大量硬化建筑和路面无法透水,暴雨来临,原本应该下渗或被植被储存的雨水无法下渗只能外排。外排依赖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网,暴雨时下水管网所承受的压力倍增,但中国诸多城市的管网还不足以承受此压力,于是雨水停留在城市里的低洼处如马路等,产生了内涝。
显然,建设足够应对暴雨的先进管网是好的对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地下廊道值得中国借鉴。但单纯地加大廊道有其弊端,一来花费巨大,二来雨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难以顾及。
大量雨水裹挟着城市路面上的垃圾、污染物等经地下管网进入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造成这些自然水体短时间内磷、氮、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大量聚集。
在建设好管道之外,西方有另一套思路应对暴雨,即不让城市那么“硬”——虽然由于城市开发的需要,原生态的地貌不可能完整保留,但LID模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开发前的水文循环。
LID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制目标。海绵城市是一种更为形象的叫法,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LID主要的技术包括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根据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进行组合,实现雨水的储存、过滤和净化。
当降雨来临,绿色屋顶在建筑物顶层承接雨水,经过特殊设计的绿色植被既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很大负荷,也不会渗入屋内。植物和改良土壤将部分雨水蓄积在绿色屋顶上,并起到过滤和净化的作用。多余的则通过排水管进入地面上的生态滞留设施。
简单讲,生态滞留设施是经过改造的、滞留雨水能力更强的绿化设施。雨水花园是生态滞留设施的一种。外观上看起来,雨水花园与普通的花园并无差别。但在植被下面,有经过特殊设计的蓄水层可以储存雨水,在暴雨时的调蓄作用更加明显。雨水花园的建造成本很低,在现有的花园或者绿化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就可以加强雨水调蓄的效果。
类似雨水花园的生态滞留设施的作用在于蓄水,而渗透塘的作用则在于促进雨水下渗,有效地补充城市地下水。雨水经渗透塘下渗,可以达到一定的雨水处理效果,避免雨水污染地下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