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真实历史是咋样死的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
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
“为学务效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术”,认为“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去作,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可见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
扩展资料:
于成龙主要成就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
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
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扩展资料:
于成龙的历史故事:
1、于成龙讨饭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和老百姓"如同家人,亲如父子"。 他离任走的时候,百姓痛哭流涕,拦住马头不让他走。
他说,朝廷任命我到别处为官,我怎么能抗旨不走呢?于是百姓散开让出道路,跪在路旁痛哭失声。有一个瞎子仍然不肯离开,跟在于成龙的后头。
于成龙问他为何不走,瞎子说:"于大人您为官清廉刚正,没有捞一文钱的好处,而自己的饷银又多周济了穷苦百姓,平时都是一日两餐吃青菜稀粥。
如今离开罗城县上任走到半路没有钱吃饭怎么办?我是个瞎子,别的帮不了你什么忙,但是我会算命,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我就给人算命,得来点算命钱,好作为于大人餐饭的开销。"
于成龙听得热泪长流,点点头说:"那你就跟着我走吧。"果不其然,走到半路,于成龙就没了饭费,只好靠这个瞎子给别人算命,得点算命钱,解决途中的吃饭问题。
2、于成龙还头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以"清正廉明"着称,当地百姓对他评价不错。 有一次,有个武生(武秀才)扭了个乡下人来告状。
于成龙平素了解这个武生,知道他有时仗势欺人,便问他什么事。武生道:"我走在街上,他挑粪的时候弄脏了我的衣服。"那个乡下人哀求得很可怜。
于成龙便对乡下人说:"我看你也没钱,这样吧,你给这位相公磕头一百下作补偿吧!"于是让武生面向南坐了上座,让乡下人跪在下面磕头,又派一个衙役计数。
磕到七十几下时,于成龙忽然喊道:"停!我办事糊涂,忘了问这位相公是文生还是武生?"那人回答说是武生。
于成龙说:"那么我错了。文生是磕头一百,如果是武生,只须五十下。刚才磕了七十几下了,你应该还他二十下。"于是又让乡下人向南坐上座,让武生在下面磕头。
武生不肯,于成龙便命两个衙役从两边按住他的头,磕了二十下了事。武生只好气呼呼地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扩展资料:
于成龙的历史故事:
1、于成龙讨饭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和老百姓"如同家人,亲如父子"。 他离任走的时候,百姓痛哭流涕,拦住马头不让他走。
他说,朝廷任命我到别处为官,我怎么能抗旨不走呢?于是百姓散开让出道路,跪在路旁痛哭失声。有一个瞎子仍然不肯离开,跟在于成龙的后头。
于成龙问他为何不走,瞎子说:"于大人您为官清廉刚正,没有捞一文钱的好处,而自己的饷银又多周济了穷苦百姓,平时都是一日两餐吃青菜稀粥。
如今离开罗城县上任走到半路没有钱吃饭怎么办?我是个瞎子,别的帮不了你什么忙,但是我会算命,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我就给人算命,得来点算命钱,好作为于大人餐饭的开销。"
于成龙听得热泪长流,点点头说:"那你就跟着我走吧。"果不其然,走到半路,于成龙就没了饭费,只好靠这个瞎子给别人算命,得点算命钱,解决途中的吃饭问题。
2、于成龙还头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以"清正廉明"着称,当地百姓对他评价不错。 有一次,有个武生(武秀才)扭了个乡下人来告状。
于成龙平素了解这个武生,知道他有时仗势欺人,便问他什么事。武生道:"我走在街上,他挑粪的时候弄脏了我的衣服。"那个乡下人哀求得很可怜。
于成龙便对乡下人说:"我看你也没钱,这样吧,你给这位相公磕头一百下作补偿吧!"于是让武生面向南坐了上座,让乡下人跪在下面磕头,又派一个衙役计数。
磕到七十几下时,于成龙忽然喊道:"停!我办事糊涂,忘了问这位相公是文生还是武生?"那人回答说是武生。
于成龙说:"那么我错了。文生是磕头一百,如果是武生,只须五十下。刚才磕了七十几下了,你应该还他二十下。"于是又让乡下人向南坐上座,让武生在下面磕头。
武生不肯,于成龙便命两个衙役从两边按住他的头,磕了二十下了事。武生只好气呼呼地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就是与电视上所播历史有很多不同?区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