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财务分析
展开全部
1.分析报告的使用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析的深度、宽度、选取的指标、分析的结构等都是不同的,受众的层次往往与分析的宽度、深度等成反比。
受众是外部投资者,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分析之类,通常是一些关键指标的展示,具体变动原因涉及较少。面向董事会、管理层的分析会更细致些,管理层级越往下,分析就会越深入。这和受众的关注点是密不可分的。
2.分析目的,可以分四个层次。说明现状,阐述事实;对比目标,查找差异;解释差异,寻找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
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20亿元(说明现状);同比增长20%、完成预算115%(对比目标);增长主要是由于市场回暖,销量及价格回升(寻找原因);建议公司应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出建议)。
在一个分析报告中,通常这四个层次都会涉及,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个人认为很多时候作分析不一定非要以提出建议为目标,说明现状、解释差异也同样重要,尤其在一些集团化公司里面,能把事情清晰、完整、准确的呈现出来就已经是很困难的工作了,而且很多时候一旦认清了现状,解决方案也呼之欲出了。
3.分析素材,指分析中要用到的数据。在国企做财务分析,感觉数据质量是个大问题,口径不统一、数据不准确或缺失、数据维度少等,这些对做专题性的、深入挖掘性的分析是个极大的阻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人认为数据的标准、规范、准确、完整,是决定分析报告质量的基础的基础。数据的获得一方面是要靠日常的积累,尤其是外部的宏观、行业、市场、对标单位等,另一方面取决于公司财务、业务的管理基础,能否及时、准确的统计、上报所需要的数据。
4.分析方法。很多介绍财务分析的文章里对这些都有很详细的阐述,个人认为主要注意分析框架的搭建、分析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的具体思路。
分析框架的搭建,通常是有定式的。一般在企业里是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公司总体情况、细分板块情况、板块内公司情况、具体指标等,具体就看报告对象、分析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重点。如果是定期分析报告,很多公司里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照做就行。如果是专题性分析报告,就要具体分析了,一般也无外乎描述情况、对标差异、寻找原因、提出建议这几个方面。
分析结果的展示。分析报告“漂亮”与否就看如何展示了,比如语言如何组织、图文如何搭配、色彩如何使用、报告是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等。这个如何做就见仁见智了,取决于报告对象的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看数据、看细节、看图,有的人喜欢看观点、看整体、读文字,没有固定的模式。
分析的具体思路,属于不断问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从表象推导出本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分析2015年收入情况。
问题一,2015年收入是什么样的?回答:收入20亿。
问题二,收入与上年、预算相比如何?回答:同比增20%,完成预算115%;
问题三,这个收入是高、是低,是好、是不好?判断标准是什么?回答:同比增幅较大,完成预算较好,这是基于上年、预算的标准。
问题四,如果对比同业公司,如何评判收入情况?回答:同业公司平均增长30%,我们增幅落后于其他公司。
问题五,为什么会落后?是由于售价低,还是由于市场占有率不足?
问题六,如果是售价低,是由于品质问题,还是由于公司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策略问题?
问题七,如果是品质问题,能否提高品质;如果是薄利多销,是否实现了销量增长,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提升;
等等类似的问题,不断的深入、挖掘,从财务数据的表现中,寻求业务、公司战略等的驱动因素,从财务到业务,从表象到实质。
这几个方面,对象、目的、素材、方法,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可能与很多分析教材中有很大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再说一下对财务分析这个工作的认识。
可以说,财务分析是一项层次高、要求高的工作,设置了专职岗位的通常都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公司。做好财务分析,需要对财务业务的深入了解、严密的逻辑思维、对数据极高的洞察敏感、数据的深入挖掘能力、极强的报告沟通能力等等。一篇好的分析报告需要严谨的逻辑、详实而简明的论据、清晰的结论、对使用者有实质帮助的建议等。
受众是外部投资者,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分析之类,通常是一些关键指标的展示,具体变动原因涉及较少。面向董事会、管理层的分析会更细致些,管理层级越往下,分析就会越深入。这和受众的关注点是密不可分的。
2.分析目的,可以分四个层次。说明现状,阐述事实;对比目标,查找差异;解释差异,寻找原因;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
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20亿元(说明现状);同比增长20%、完成预算115%(对比目标);增长主要是由于市场回暖,销量及价格回升(寻找原因);建议公司应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出建议)。
在一个分析报告中,通常这四个层次都会涉及,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个人认为很多时候作分析不一定非要以提出建议为目标,说明现状、解释差异也同样重要,尤其在一些集团化公司里面,能把事情清晰、完整、准确的呈现出来就已经是很困难的工作了,而且很多时候一旦认清了现状,解决方案也呼之欲出了。
3.分析素材,指分析中要用到的数据。在国企做财务分析,感觉数据质量是个大问题,口径不统一、数据不准确或缺失、数据维度少等,这些对做专题性的、深入挖掘性的分析是个极大的阻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人认为数据的标准、规范、准确、完整,是决定分析报告质量的基础的基础。数据的获得一方面是要靠日常的积累,尤其是外部的宏观、行业、市场、对标单位等,另一方面取决于公司财务、业务的管理基础,能否及时、准确的统计、上报所需要的数据。
4.分析方法。很多介绍财务分析的文章里对这些都有很详细的阐述,个人认为主要注意分析框架的搭建、分析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的具体思路。
分析框架的搭建,通常是有定式的。一般在企业里是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公司总体情况、细分板块情况、板块内公司情况、具体指标等,具体就看报告对象、分析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重点。如果是定期分析报告,很多公司里都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照做就行。如果是专题性分析报告,就要具体分析了,一般也无外乎描述情况、对标差异、寻找原因、提出建议这几个方面。
分析结果的展示。分析报告“漂亮”与否就看如何展示了,比如语言如何组织、图文如何搭配、色彩如何使用、报告是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等。这个如何做就见仁见智了,取决于报告对象的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看数据、看细节、看图,有的人喜欢看观点、看整体、读文字,没有固定的模式。
分析的具体思路,属于不断问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从表象推导出本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分析2015年收入情况。
问题一,2015年收入是什么样的?回答:收入20亿。
问题二,收入与上年、预算相比如何?回答:同比增20%,完成预算115%;
问题三,这个收入是高、是低,是好、是不好?判断标准是什么?回答:同比增幅较大,完成预算较好,这是基于上年、预算的标准。
问题四,如果对比同业公司,如何评判收入情况?回答:同业公司平均增长30%,我们增幅落后于其他公司。
问题五,为什么会落后?是由于售价低,还是由于市场占有率不足?
问题六,如果是售价低,是由于品质问题,还是由于公司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策略问题?
问题七,如果是品质问题,能否提高品质;如果是薄利多销,是否实现了销量增长,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提升;
等等类似的问题,不断的深入、挖掘,从财务数据的表现中,寻求业务、公司战略等的驱动因素,从财务到业务,从表象到实质。
这几个方面,对象、目的、素材、方法,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可能与很多分析教材中有很大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再说一下对财务分析这个工作的认识。
可以说,财务分析是一项层次高、要求高的工作,设置了专职岗位的通常都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公司。做好财务分析,需要对财务业务的深入了解、严密的逻辑思维、对数据极高的洞察敏感、数据的深入挖掘能力、极强的报告沟通能力等等。一篇好的分析报告需要严谨的逻辑、详实而简明的论据、清晰的结论、对使用者有实质帮助的建议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