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高一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6章的复习提纲?(急用) 5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75.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76.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7.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83.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4.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也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引起基因的重新组合.这三者都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组的过程。而细菌等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组只能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可看出:基因工程可实现基因重组,产生定向变异).
87.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8.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9.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90.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1.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3.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95.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6.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7. 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75.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76.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7.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83.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4.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也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引起基因的重新组合.这三者都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基因重组的两种方式: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以,通常只有有性生殖才具有基因重组的过程。而细菌等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的基因重组只能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可看出:基因工程可实现基因重组,产生定向变异).
87.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8.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9.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90.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1.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3.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95.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6.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7. 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展开全部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② 细胞核控制范围的限制
2、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有丝分裂(主要方式)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① 有丝分裂实质: 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 义: 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② 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 蛙的红细胞分裂
③ 有丝分裂装片观察: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 漂洗 → 染色 → 制片 → 观察
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和分裂期。
4、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
前 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末 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逐渐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5、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6、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特点:① 持久性: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②不可逆性。
7、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9、衰老细胞特征:
① 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变慢 ② 酶活性降低 (白头发 )
③ 色素积累(老年斑)防碍物质交流传递 ④ 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⑤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0、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
性调控,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维持
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的代谢
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对周围细胞有不良影响。
12、癌细胞:受致癌因子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不再分化,能恶性增殖的细胞
13、癌细胞特点:①无限增殖、不能正常分化 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③表面发生变化 (糖蛋白减少,粘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14、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直接原因:接触致癌因子;
根本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1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为
正常基因,控制着细胞正常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突变后,细胞的生长分裂将异常)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② 细胞核控制范围的限制
2、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有丝分裂(主要方式)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① 有丝分裂实质: 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 义: 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② 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 蛙的红细胞分裂
③ 有丝分裂装片观察: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 漂洗 → 染色 → 制片 → 观察
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和分裂期。
4、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
前 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末 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逐渐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5、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6、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特点:① 持久性: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②不可逆性。
7、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9、衰老细胞特征:
① 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变慢 ② 酶活性降低 (白头发 )
③ 色素积累(老年斑)防碍物质交流传递 ④ 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⑤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0、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
性调控,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维持
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的代谢
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对周围细胞有不良影响。
12、癌细胞:受致癌因子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不再分化,能恶性增殖的细胞
13、癌细胞特点:①无限增殖、不能正常分化 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③表面发生变化 (糖蛋白减少,粘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14、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直接原因:接触致癌因子;
根本原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1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为
正常基因,控制着细胞正常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突变后,细胞的生长分裂将异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