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国际单位“米”是根据什么规定的
长度的国际单位“米”是根据:
法国科学院组织的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
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 1799年12月10日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
“米”(me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 可用来衡量长、宽、高。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扩展资料: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
1、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2、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3、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
4、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
5、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 [micron],读作[miú]。
6、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
7、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长度单位,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
长度单位米是什么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 y=6438.4696×10e(-10)米。
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