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