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列子·汤问》的文言文“昔韩娥东之齐……”

 我来答
城市秋天1
高粉答主

2019-06-25 · 日常,旅游,美食,情感经历,创业
城市秋天1
采纳数:94 获赞数:14822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译文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

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

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齐国雍门附近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由于仿效韩娥传留下来的声音的缘故。

二、原文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三、出处

《列子·汤问》·《韩娥善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韩娥善歌》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御寇写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一个擅长唱歌的女子韩娥的故事。

二、作品赏析

1、手法

文中表现韩娥善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形象生动。

2、寓意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三、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娥善歌

xiangxixuezi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67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2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55万
展开全部
  我不知道你想要问什么,现将原文及部分翻译、解释摘录如下: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这里有个成语“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牛清宇123
2011-05-18 · TA获得超过2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3万
展开全部
昔韩娥东之齐,匠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数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春秋时,韩国有一个善于唱歌的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 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在她的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 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围,在经过齐国都城临淄时,身边带的 干粮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求食。她那动听的歌声召来了一 大批听众,人们把她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听得出了神。韩娥唱罢, 人们纷纷解囊,掷钱资助她。 韩娥用卖唱的钱买了吃的,填饱了肚子,便离开走了。但听过她 歌的人都觉得她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回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消 失,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当天,韩娥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旅馆,旅馆中有人欺侮了她。她便 拖着长声哀哀地哭,哭声似泣似诉,附近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 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一片悲苦,相对流泪,三天吃不下饭。 他们发现韩娥已经走了,急忙把她追回来,一起谴责了那个欺负她的人,并要她再为大家唱几支歌。

韩娥却不过雍门居民们的盛 情;就为大家引吭高歌。街坊的男女老少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跳起舞来,把先前的悲哀忘得一千二净。韩娥唱完歌,雍门的居民们一起凑了不少路费,送韩娥上了路。 后来,雍门的人就经常唱韩娥唱的那几支歌,天长日久,雍门的人就越来越喜欢唱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青春9898歌
2011-05-17 · TA获得超过8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8万
展开全部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500896224
2012-03-27 · TA获得超过9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9万
展开全部
我不知道你想要问什么,现将原文及部分翻译、解释摘录如下: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这里有个成语“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