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西宁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小吃之都,有塔尔寺 青海湖~~~~~等等。民风淳朴绝对值得一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增长1.24%,其中, 城镇人口129.24万人, 乡村人口86.12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7.61‰,计划生育率98.77%。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33%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胜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串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05,提高30.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47亿元,增长52.23%;实现利润32.83亿元,增长20.46%。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 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1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8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6029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6亿元,增长37.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33%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胜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串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05,提高30.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47亿元,增长52.23%;实现利润32.83亿元,增长20.46%。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 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1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8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6029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6亿元,增长37.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