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主张 5

 我来答
hu_XP
2011-06-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万
展开全部
1.立志有恒
2.克已内省
3,改过迁善
4、身体力行

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他说:“多闻阙疑,慎 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据 《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 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
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即是说,当
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
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曾说过:“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
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
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于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 地去认识 "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 “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间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问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军备。"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粮食"。接着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
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思想主张是 仁 和 礼.还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是: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不耻下问
百度网友d8e8405aa
2011-05-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8万
展开全部
1.立志有恒
2.克已内省
3,改过迁善
4、身体力行

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他说:“多闻阙疑,慎 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据 《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 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
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即是说,当
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
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曾说过:“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
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
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于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 地去认识 "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 “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间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问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军备。"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粮食"。接着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留下一片林322
2011-05-18 · 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9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7亿
展开全部
思想主张是 仁 和 礼.还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是:
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莹雪玫瑰
2013-04-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万
展开全部
孔子在教肓方面提出的主张是: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3.不启不发,4.不偾不悱。希望能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iuying1964
2011-05-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万
展开全部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