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的发现及地质勘探工作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祁雨沟金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是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西北陶村一带,地处秦岭造山带北侧。该区自古盛产砂金,采迹较多,地表矿化明显,但岩金矿床的发现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和反复认识的过程。
1956~1957年,秦岭区测队在该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确定本区发育有隐爆角砾岩筒,同时圈定了“金11号”异常。1959年10月~1961年1月,河南省冶金地质五队在此基础上,于祁雨沟一带开展了以铜为主的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槽探5115.49 m3,坑探368.47 m,井探339.28 m,钻探208.05 m,并于1962年提交了“嵩县陶村金铜矿地质简报”,认为铜矿化主要发生于断裂的压碎带,但铜品位低,难以开采利用。
1965~1967年,河南省地质局第十八地质队对该区1、2、4号角砾岩体进行了以金为主的地质评价工作,投入槽探1500 m3,浅井55.8 m,坑探438 m,并提交了“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区地质普查报告”,认为角砾岩体的形成系火山爆发成因,金矿受角砾岩体控制,初步肯定了矿区远景。
1969年,河南省地质局地质三队对该区1、2、4号角砾岩体进行补充普查,投入槽探8900 m3,平硐243 m,浅井60.8 m,钻探484 m,提交了“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详查评价报告”,认为含金角砾岩体系断层成因,并预测矿区金远景储量2.281 t。
1975年9月~1978年12月,河南省地质局地质三队对矿区出露于地表的2号角砾岩体进行了初步勘探,并对3、4、5、6号角砾岩体进行了普查,投入槽探2508 m3,坑探1022 m,钻探9686.79 m。在4号角砾岩体投入钻探2291.27 m,并提交了“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2号角砾岩体初勘及其它岩体普查报告”,在2号角砾岩体提交勘探金属量1.82t,在4号提交普查金属量4.14t,基本确定了矿床的工业意义,并在此期间(1977年)建成日处理矿石25t的选厂,当年产金99两。在该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该区赋矿的角砾岩体的形成系隐爆成因,金主要赋存于角砾岩体的胶结物中。
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至1984年,2号角砾岩体的矿石资源接近枯竭。矿山开始考虑开发利用4号角砾岩体,同时河南有色地质二队在4号角砾岩体上部的580、550中段进行勘探工作。至1987年12月,累计施工钻孔20个,基本完成了对该岩体60m×30 m网度的钻探控制,并于1988年初提交了“4号角砾岩体详查地质报告”,获得D级表内、外金储量分别为12.400 t和0.730 t。1988~1990年,在详查工作的基础上,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二地质队对4号角砾岩体490 m标高以上的金矿体进行首期勘探,完成坑道2293.21 m,水文钻探269.22 m,并为在岩体西北边界扩大找矿增加了3个钻孔,计1206.35 m。但因工程控制不够,未求到C级储量。1990年11月仍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在490 m标高以上获D级表内外金储量分别为2.339 t和0.193 t。1992~1993年,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二地质队对4号角砾岩体490~320 m标高的金矿体进行了二期勘探,完成坑道2377.75 m,获C+D级表内、外金储量分别为6.325t和0.848t,并提交“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区4号角砾岩体金矿床二期勘探地质报告”。上述地质勘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号角砾岩体的地质工作程度,但由于对角砾岩体的成矿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认识不够清晰,以上的探矿工作在4号均未获得最佳效果(曹益富等,1999)。经矿山生产验证,在580、550中段圈定的矿体多数并不存在。在460、430中段提交的金属量5.6t,矿体连续性差,品位变化大,负变较为严重而不能服务于生产,因此在此期间矿山生产基本处于边探边采状态,难以满足矿山的设计生产要求。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复杂性。
1993年以后,矿山转入生产探矿阶段,随着4号角砾岩体采矿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角砾岩体的成矿特性及矿体形态认识也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4号角砾岩体的勘探深度已达340 m中段,至1999年,累计探明储量达24 t,从而使祁雨沟金矿步入大型矿床的行列。与此同时(1994~1997年),河南省金源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原祁雨沟金矿)还加大了矿区外围地质探矿的力度,在矿区西北部公峪一带先后发现了的含金石英脉型矿体,并对其进行了勘探,共完成坑探3001 m,圈定C+D级表内金储量分别为4.903 t,并提交了勘探储量报告。从而丰富了矿区的金矿化类型,开阔了找矿思路,拓宽了找矿视野,目前矿山及其外围的生产探矿工作仍在不断进展。
2024-11-1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