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到底看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比较喜欢看一些学术科研性的书,我们看的并不是这些比较牛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而且一些研究方法,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学术研究,然后得出一些我们根本就看不懂也听不懂的理论结果,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探索那些学术性问题,毕竟我们最重要的只是生活,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书中学到的只是一些方法,可能这些结论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的实用。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毕竟能够写出这些书的人,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逻辑思维。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比我们这些人细腻和全面。所以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看的是一些休闲的旅游杂志,我们看的则是他们的生活态度。旅行不仅仅是看遍那些山川河流,而是为什么要去到这一片土地上,为什么要开始一场旅行。有的人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中的困扰,这样的旅行,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旅行。有的人只是因为想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而开始自己的旅途,这样的旅行才是。这不仅仅是一场旅行,而是一些生活态度。
如果你是在看一些童话类型的书,那么你看的并不是那些浪漫美好的故事,而且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美好幻想。就像丑小鸭最后都能够变成白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见到了自己的奶奶。这些都是安徒生童话里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和祝福。
看书也要看是看的什么书,然后才能知道看的是什么,到底在看什么内容。我在看书的时候,第一遍很浅的,肯定是看的这个书里面的大概内容。
如果是一本小说,那么肯定看的是它的大概内容,因为我们对于小说更多的是关注里面的情节。其他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必要过多的去研究它,第一感觉肯定都是浅显的,没有那么的深奥。
其实没一本书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影响,并且还会有不一样的含义在里面。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不同,自然在看书的过程中看到的内容也会不同。我们再看课本的这些教材书的时候,可能看的就是一些理论的知识,这些东西会直接的对我们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会影响我们的三观。
而其他的一些课外书籍,我们在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主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那么我觉得它们对于我们的影响就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就会对我们的一些言行,我们的三观有一些影响。
比如说最近我在看《三个火枪手》,在看这个书的时候。因为这个书它是一个故事性比较强的书,在看的过程中它会把你带进那个故事里面去,然后你就真的融入到书里面了。这个时候你看书,看的就是里面的故事情节,然后在节奏稍微平缓的部分,你的思维就会抽离出来。再去被这里面的主人公的一些精神所吸引,会被他们之间的感情所感动。自然而然,再看书的过程中,就看的是书里面的一种精神,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精神。
每个人看书的意义应该都不一样吧,有的人看书是看热闹的,有的人看书就是随便翻翻看,有的人看书是看别人的故事,有的人看书看的是别人的精神世界……
我看书,一般都会翻很多遍,每一遍看的东西都不一样。
第一次,我看的是热闹。就像我看《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是看个热闹,说实话,第一次看,我连名字都没记全,就是随便翻翻看,然后翻着翻着,一本书看完了!大概的记住了,细节一个没记住。。。
第二次,看的是故事本身。看的是里面的那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感受的是主人公那种心潮澎湃,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第二次才是真的看进去了。但是看的还不是很理解其中的纠葛就是了,毕竟外国人写文的方式,暂时适应不来!
第三次,看的是故事要表达的意境。前两次是看的都是铺垫,第三次,才真正看了进去,真的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想映射什么,这个故事在警告我们什么……看的都是细节部分。。
我个人觉得,看书,不管看的是什么,反正都是看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看的是什么,那不妨多看几次,看到不懂的地方去查证一下相关的资料!然后再回来看,直到看到明白了,把这本书从厚读到薄,又从薄读到厚的时候,也许你就知道,自己是在看这本书的什么了。
说实话,你怎么问,我也不知道我在看什么了!可能看人家的故事吧,然后自己结合自身,当成处事的一些经验吧!
关于看书我觉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个看法的。要是你自己喜欢什么养的书,那么你自己看书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啊。或者说同样的一个人你看的书不一样那么你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吧。所以说看书的时候我们很多的时候也是自己看的是一个意境。
当然了意境这个东西指的是看的我们中国的书。也就是说我吧。你看啊我就是喜欢那种类似满江红这样的股市,还有就是出师表这样的文言文。但是我自己不是真的就是现在还是可以背会的啊。我只是欣赏这些东西。因为就是自己可以读进去之后就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强烈的感受。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和他们在对话一样的啊。但是说到底我们最后收获的不只是这些东西。
在我们反反复复的看了忘记忘记了又去看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到了一个语感。而这种就是文言文的语感我觉得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儒家的气质。说白了就是一些书生气的。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书不只是看书的内容我们还要去了解书中的感情。
比如就是有本书就是平凡的世界。我们可能会被这个书中的内容吸引。但是我们自己看完之后去了解一下作者就是知道我们不仅仅看的是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书中要给我们诉说的当时作者生在那种环境之中的感受。但是他们不可以直接说出来所以就是用一种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了。看书,看还要去思考的。
看的是书里里面的内容啊,不然还能看什么,书也有很多的种类,一般来说我们都是以上帝视角来看整个故事。
当然了,不同的人也有些不同,对于我来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个人偏爱故事性更高一点的书,比如小说,因为这样有更好的代入感,能让自己快速融入故事背景,所以我看书大都看的是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故事都有作者巧妙设计的一些小细节,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只能感叹一句,哇,这真的好厉害,这本书不错,可能偶尔会因为里面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这已经是我的极致了。
我身边有的人就更偏爱于文化底蕴更丰厚的文本,比如对于我来说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而他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所想表达的,以及自己的理解,他们能看出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映射,能将从中学到的作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有一次在看一本日本小说,我是猫,而同桌却在看一本我现在已经记不住名字的书了,一是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很无聊,所以没特意看,二是名字实在太长了,那一刻,我都觉得我没救了。
所以说每个人虽然都在看书,看书中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些内容所收获到的也有不同,但是无论看的是接地气的小说,又或者是高大上的名著,这都是基于自己的喜好所做出的选择,不必逼着自己去看自己不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