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安最出名的景点是秦始皇陵,而秦始皇陵中最出名的是兵马俑坑。很多人来到这个景点都会和兵马俑合照,大家的着眼点都在于兵马俑,而很少有人注意过兵马俑中间的土堆。那么为什么这些土堆没有人挖呢,他们又是干嘛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探索一下秦始皇兵马俑土堆的历史。
这些土堆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是由夯土一层一层压下来形成了保护兵马俑的承重墙。这些坚不可摧的土堆成了兵马俑的保护墙,即使是在自然剧烈的地质晃动下,也能让这些兵马俑保持平稳,这些土墙不仅能够保护兵马俑,而且能够保护皇陵地宫不受损害。论功劳,这些土堆是最大的功臣。这些土堆不仅承载着保护兵马俑的重任,而且是珍贵文物组成的一部分。
除了维持皇陵稳定,这些土堆还有隔离带的作用。古代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的人聚集在不同的地方,所以这些土堆也是兵马俑身份阶层的隔离带。当年李斯建设始秦始皇陵时,将不同的陶俑种类分开,步兵、车兵、骑兵等各个方阵分别排列,有了这些土堆做分隔带,兵马俑的分布井然有序,即使经过了两千多年,秦始皇陵整个里面的布局依然是如此的清晰且有序。
因此,秦始皇陵中的土堆和兵马俑一样,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文物。人们不仅不能够乱动兵马俑,更不能乱挖兵马俑中间的土堆。这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人巨大的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所采用的建筑方式叫“夯土版筑城垣”技术。秦朝之前就已经广泛使用。兵马俑所采用的现实的阳间筑造翻版到阴间,以便秦始皇死后在阴间仍然继续指挥千军万马、统一阴间,成为阴间之主。当然,后半部分是开玩笑而已。
(1)“挖夯土墙”就是破坏文物,失去考古价值。考古的价值就在于让今人知道古代的人如何生存、思想如何,让我们的历史有一个传承性,“夯土墙”有很大的价值
人们让“秦始皇兵马俑参观”是为了展现国家的实力,同时,将所赚取的资金用于更好地服务文物保护而不是去破坏文物:夯土墙是用于保护建筑物整体存在,与我们住的楼房、平房的墙壁性质是一样的,你挖了他将让你无法知道构造格局、各个部分在阳间的地位等。
夯土墙和我们现在盖平房、盖楼房的基础是一样的,都是“打地基、开槽”,现实的夯土墙皇宫——咸阳故城的开基槽深度为90厘米,打得非常坚硬,历时二十五六个世纪仍然坚硬无比。
到了阴间,以秦始皇陵K9801石甲坑为例,坑壁内侧包筑一道宽1.6—2米、高3.6米的夯土二层台。坑层内部的夯土厚6—8厘米。坑内有9条夯土隔墙,用纯净的黄土夯筑,厚度也是6—8厘米。其他坑如K9901属于百戏俑坑,很显然“百戏”就是各种杂耍、艺人,他们的夯土墙就是5—7厘米。其他属于通道性质的夯土墙厚度就是5—6厘米。
通过夯土墙,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建筑思想、等级思想等这些“考古”的价值所在。看文物如果失去这些,仅仅是看兵马俑是体味不全面的。
(2)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珍惜几千年前人们的辛苦。“挖夯土墙”思想的奇葩更在于,你挖了它等于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那么,夯土墙的位置谁来填充?难道盖“人行通道”吗?让你更自由地破坏文物,在文物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吗?
“夯土技术”从公元前六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主要依靠鹅卵石、木桩(比较简单的就是树)、木排(几根木桩绑在一起)作为“夯土”用的器具。现在我们有了“砸夯机”,那个很简单,但你抱着根木棍你去砸砸试试。在纯人工、简单器具的情况下,人们得用多大的力气、受多少辛苦才能干成?
秦始皇陵时期,人们已经用上了“夯板”,夯板就是桢板,夯土墙两面放桢板,这样黄土墙更平整均匀。商朝时,桢板长1.33米,宽0.43米,分段夯筑城墙。夯打工具一般就是“排木”,把几根圆木或打木桩绑在一起,几个人拉起来夯土。到了秦朝石夯也比较多,也有穿有木柄的石夯,各种大小不一,在不同地段使用。
限于篇幅就说到这里,如果有机会去看看现在的人如何盖房子、打地基,自己亲手试试。再借助现代工具情况下你觉得累不累。
从兵马俑脸上那种自信又意气风发的表情,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嬴政的军队有多么的雄伟壮阔,兵马俑那种气吞万里山河的气势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秦王朝的伟大。在兵马俑的两侧的那些纵横交错的土堆却从出土以来没人动过,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是夯土墙,简单点说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房子里的承重墙。数千年来,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土堆像守护神一样保护着兵马俑,不仅仅是保护兵马俑更加是保护秦始皇陵。在这里我不禁感叹古人是多么有智慧,要是没有这些承重墙,恐怕这么壮观的兵马俑早就不复存在了吧!
秦始皇陵一直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人们都想知道这个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到底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的。无意间出土的兵马俑更加是让秦始皇陵显得特别的扑朔迷离,还增加了很多关于地宫的传说和猜测。但是由于技术方面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处理好,所以秦始皇陵没有人敢挖。
由于三个村民无意打井时发现了三个兵马俑的陪葬坑,所以近些年来对兵马俑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旁边不起眼的土堆可是有着巨大作用,是皇陵和兵马俑的“保护罩”,也就是“夯土墙”。所以土堆需要压的特别的严实,其坚硬度比起现在的砖头也是一点也不差的。兵马俑就这么被整齐的排列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土堆里,这还不算,还要在覆盖上木头,木头外还早要加盖上席子,最后在放上土埋起来,直到能和地面平齐。
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斗转星移,世道变迁,还是有什么自然灾害,这些兵马俑和秦始皇陵里的其他建筑才能安然无恙。兵马俑出土的时候,那些在夯土墙上的木头早已经腐烂不堪,但是却能看到留下来的土堆。这些土堆和兵马俑一样,见证了千百年来的巨大变化,它也成为了像兵马俑一样的文物。要不是它千百年来像战士一样保护着兵马俑和皇陵,恐怕我们也就看不到这令世人都惊叹的兵马俑了。
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时候修建秦始皇陵时监工真的非常严格,不会出现现在的豆腐渣工程,三十七年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现在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土堆除了起到保护兵马俑的作用之外,可能还是为了区分兵马俑的兵种,也就是说这土堆的间隔是不同兵种的分界线,这样兵马俑看起来也就会更加的整齐。
其实用夯土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出现在秦始皇陵中,在别的帝王陵墓中也经常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宋代之后,因为技术的再一次提高,这种处理方式才逐渐消失。也正是这种方式才使得兵马俑坑不会因为地质原因突然崩塌,因为这是一个相对于比较密闭的空间并且压力很均匀。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句传说是秦始皇临终前说的那句话:“即使朕死了之后,也将有朕的龙魂来保佑华夏民族千世万世永不衰竭”。多么霸气的一句话,不愧是“始”皇帝啊!
当年秦始皇时期建造这些兵马俑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建筑领域里的承重作用!所以这些土堆当然是承重用的,不可以挖。建造的时候,用这些横纵交贯的土堆来当承重墙的话,不仅能作为整个皇陵内部的支柱,将无数的兵马俑陈列在这些承重墙中间,还能保持兵马俑的稳定!这样即使在外界经历了剧烈的地址晃动和历史变迁时,尽管过了2000多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兵马俑当被发现时还是被保护得非常好的!
整个兵马俑整齐的排队站好,栩栩如生,可见这些具有承重作用的土堆在当时起了多大作用!以前的的兵马俑是有颜色的,手里还握着兵器,可想而知当时是有多么的壮观啊!现在虽说不需要这些土隔墙来承重了,但是如果现在挖掘在过程中避免不了对兵马俑造成损坏,而且挖掘了之后会导致空间太大,没有任何的阻挡物,可能会造成兵马俑发生更多的脱落或者是风化。
考古学家为了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在挖掘的时候,他们都会把墙体妥善保存起来。一座座兵马俑在坑里排放着,像一支正在出战的军队,两边是一条条的土堆,考古学家使用了探测器探测土堆里面到底有什么,探测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
这些土墙都是经过加工的,和其他的土墙不一样。这些墙密度很大,非常坚硬,和现在的砖头有得一比,兵马俑整齐排列在土墙中间,最后再土墙上面覆盖上坚硬的木头,再在木头上盖上一层席子,然后在盖上泥土,经过碾压,锤成平地,上面丝毫看不出来,地下却有一支恐怖、庞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