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特点与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强烈,盆地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地层产状普遍较陡。
一、新构造运动特点
塔里木盆地从渐新世至今,主要出现7个构造活动幕次,形成7个不整合面或大的沉积间断,即:
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
其中第四幕(
1)西高东低是塔里木地区两大弧形山系的一大特征。天山山系因受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出现四级阶梯夷平面;开都河自上游到焉耆盆地出现1060m落差,在出山口处形成6级阶地;从南部昆仑、阿尔金山山峰到北部盆地呈阶梯状下降的台阶式地貌。
2)自更新世开始,由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进一步活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受南北向水平挤压加强,形成库车和叶城两个前陆逆冲带,中、新生界褶皱变形,老地层逆冲推覆在新地层之上。至第四纪,塔里木沉降中心已迁移至塔里木河一带。
3)推覆构造是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一大特征。库车逆冲推覆带为向南突出的弧形褶皱冲断带,中、新生界沿着铲式断层向南挤压推覆,形成三排褶皱冲断构造。铲式断层均为北部断面平缓,南部陡倾;水平断层面为软弱的塑性层滑脱面,主要滑脱面有两层,一为三叠-侏罗纪煤系地层,另一为古近纪的膏盐层。现今水平挤压仍在继续,部分地区第四系一直处于隆起状态,地面为正地形。库车坳陷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在第三系之上,不整合面之下的中生界和第三系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并使部分已形成的铀矿化暴露地表,或呈倒倾(反向)层间氧化带。
在昆仑山前,由于帕米尔的向北楔入作用,不仅在山前坳陷产生强烈的挤压逆冲,形成褶皱-冲断带,而且存在较大的走滑分量,使山前的褶皱-冲断带呈现雁列展布。叶城逆冲推覆带影响的地层从元古宇至新近系,由南向北由老至新。该逆冲带由推覆体系与前缘带组成。推覆体系是由四排逆冲断层及其所挟持的逆冲岩体组成,构造走向均为NWWNNW,向北东方向逆冲,老地层掩盖在新地层之上,常见水平断层面和飞来峰等。据克里雅河地震资料,水平推覆距离大于40km。前缘带由三排褶皱组成,位于推覆体系以北的山前,包括皮牙曼、桑株、苏拉阿孜、克里阳和固玛构造等。构造强度由南向北减弱,山前第一排构造地层倾角陡,背斜北翼倾角直立甚至倒转,第二排、第三排构造多为舒缓短轴背斜或鼻状构造,反映出挤压应力由南往北传递和释放的过程。
在东南地区,阿尔金隆起和东昆仑强烈向盆内逆冲推覆,车尔臣断隆前缘策勒-罗布庄断裂带(车尔臣断裂带)强烈活动。
在盆地腹部及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表现较弱,总体表现出一个大型平缓的向斜构造。
二、新构造运动分区及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分析,可以将塔里木盆地新构造运动进行分区(图2-6-29):塔北(天山山前)坳陷、阿瓦提坳陷、塔西南坳陷、东南坳陷等构造区为新构造运动剧烈活动区;巴楚隆起、车尔臣隆起、塔东浅坳、塔北隆起等构造区为新构造运动中等活动区;满加尔坳陷为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
图2-6-29 塔里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分区略图
环绕盆地周边几乎均为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区,构造活动强烈的总体表现形式为大型的造山隆起及降幅很大的深坳陷,且褶皱断裂发育,已形成的铀矿体多已破坏。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应为新构造活动不宜太强的地带,即构造相对稳定区,而塔里木盆地中大型的稳定区(Ⅲ)远离蚀源区,为巨厚的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滨浅湖相沉积区,不存在可供研究探索的成矿砂体。因此,砂岩型铀矿构造选区重点为盆地边缘新构造运动中等活动区及其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内存在的局部相对稳定区。
三、小结
根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塔里木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主要是寻找局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重点在盆地边缘强烈构造活动区内寻找稳定的区域,如盆地北缘的库车-拜城凹陷北缘相对稳定的地带、西北部的巴楚地区和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地区等,其找矿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参考文献
管海晏,王学佑著.1997.塔里木盆地遥感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
杨庚,钱祥麟,郭华著.2003.塔里木北缘库车陆内挠曲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道桂,王道轩,刘伟新著.1996.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北京:地质出版社
(李细根,王果,王国荣,李晓红,陈正乐)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