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发育简史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区域地貌发展史
自始新世开始,广东南部尤其在海岸带附近的盆地下降明显,珠江口盆地等接受河湖相和海相沉积,并形成了油页岩、褐煤等沉积矿产。到渐新世末,广东大陆仍以上升为主,南海大致从渐新世晚期进入地史发展的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在现今南海一带出现了地幔隆起和海底扩张形成了南海,陆坡沿北东东向张断裂形成阶梯状下陷,珠江口盆地等在此时形成,并发展完善。发展到中新世时期,珠江口等盆地已形成浅海盆地,并具备了良好的生油和储油的条件。
至上新世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对珠江三角洲基底地貌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继承性断裂的强烈活动,导致差异性的升降运动,使上第三纪剥蚀面部分地段开始抬升,三角洲内某些断块下陷,形成棋盘格状基底地貌。历经上第三纪至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的长期剥蚀以后,于中期开始进入距今4万年以来的地质发展历史,这就是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发育演变史。该区地势总趋向是除珠江三角洲边缘为上升剥蚀区外,内陆平原基本为沉降区,在侵蚀面上覆盖了平均厚度约25.1m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整个沉积过程中,地壳间歇性升降频繁,引起海面升降交替变化,出现了三次海侵和海退,形成了由河流相-三角洲相交替的3个沉积旋回,珠江三角洲从古三角洲发展成老三角洲,最后发展成为新三角洲。广东大陆内部亦表现为间歇性上升,大面积山地遭受侵蚀、切割和剥蚀,形成各种山地地貌景观,在河谷内形成河流冲积阶地,在构造活动带的山前谷地形成冲积-洪积扇。
在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三次海侵规模及范围逐次增大,最后一次海侵大致发生于距今2500年以前,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侵。
(二)深圳地区地貌发育简史
从始新世开始,深圳地区地壳大部分处于上升隆起,但在东南部局部地区山间盆地下降,接受了湖相沉积,并且属盐湖和碱性盆地沉积类型(大鹏湾香港东坪洲)。
渐新世至中新世发生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南海洋盆进一步扩张,该区西部处于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东部大鹏湾等则沿北西方向发生断陷(或断层转换)而扩张裂离,使大鹏半岛与香港地区逐渐分离。至中晚中新世后基本停止活动,基本形成深圳现今的海湾轮廓。
到了上新世发生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该区内陆地区仍处于间歇性抬升,形成山地丘陵区的三级夷平面,分别是300~350 m、200~250 m和100~150 m。代表着该区高丘陵和低丘陵的高度。早更新世至全新世,发生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在早更新世初期,形成高台地,以60~80 m台地面积最大,相当于中台地面积的1.7~2.2倍,说明当时(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有过大面积的抬升运动。中台地(高程30~45 m),大致形成于早更新地至中更新世早期,而低台地(高程10~25 m)则形成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初期。
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时,沿海内陆一些地区形成Ⅳ级冲洪积阶地,香港地区发现的冲洪积阶地,大致形成于这个时期;晚更新世中早期,该区形成河流冲积Ⅱ级阶地;到晚更新世晚期,该区内陆的河谷地带,形成Ⅱ级冲洪积阶地;早全新世Ⅱ级冲洪积阶地仍然十分发育;至中全新世早期,该区形成了Ⅰ级冲洪积阶地。
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低海面时期砂砾层堆积很广泛,砂砾层覆盖了前期的风化壳,由于当时海面较低,故该区东部北东向河谷内的埋藏岩溶溶洞,一般发育在-55 m至80 m高程;晚冰期结束后海面具间歇性回升,故在大鹏湾、大亚湾海底形成三级水下平台,在北东向河谷内有多层低于现海面的埋藏溶洞存在。
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该区曾先后发生过3次较大的海侵,第一次海侵发生于晚更新世中晚期;第二次海侵在中全新世早期,海侵达到了昌盛时期;第三次海侵发生于中全新世晚期,最终形成了该区颇为发育的海积和海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