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的来历是什么?
2018-12-15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青洞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量大,现存世的数量电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shū)、弩机、矢镞、胄等。
戈和戟都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有长有短,每一部分都有专名。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戟的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是用来冲刺的兵器。
钺和刀都是砍杀的兵器,钺也可作为刑具。刀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由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
匕首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
弩机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矢镞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
胄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剑,最著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后来勾践忍辱负重表示顺从吴王,得到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报仇,尝苦胆、炼意志,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后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后来,人们常用其“卧薪尝胆”的典故来鼓励别人和自勉。
据古书载,越王勾践爱铸剑:“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同时他还广泛搜罗、珍藏了许多名剑。《战国策·赵策》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后越王收一“纯钧”宝剑,当时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柙(xiá)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可见其身价之不可估。
那么越王勾践的这把剑现在在哪里呢?
1965年,在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出土了两把珍贵的宝剑,其中一把就是长期失传的越王勾践的宝剑,宝剑全长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剑把)长8.4厘米,剑首(柄头)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的同心圆圈。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剑格(剑身与剑柄间突出部分)向外凸出,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其中一把剑上刻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个鸟篆体错金铭文,字迹非常清楚。这两把宝剑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寒光闪闪,剑刃锋利,纹饰清晰,一点点锈迹也找不到,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在展出时,更是让人惊呼这是一把被施了魔法的剑。
1968年,河北省的一座古墓里,也出土了两把宝剑。那是汉武帝的哥哥刘胜的古墓。距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刘胜着金缕玉衣,期望身体万世不腐,可是,当古墓中的物品出土时,玉片已散落,尸体已腐烂,依然闪着寒光的是两把作为殉葬品的宝剑,它们穿过了岁月,穿过了千年的风尘,为人们带来了不朽的神话。
无论是越王剑还是刘胜剑,它们为什么能划破黑暗,依然光彩耀世呢?后世的研究者发现,剑身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和乌黑发亮的剑格,都经过了硫化处理,所以不会生锈。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的陶俑坑,出土了三把青铜宝剑。这三把剑埋在离地面大约五六米的湿土中,出土时依然锋利光亮,一下能划透十几张报纸。在一号坑的第一个洞,还出土了一把青铜剑,而这把剑正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移开陶俑,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把剑采用了一种很了不起的表面处理技术——铬盐氧化法。它保护着剑,使剑不再有机会和别的物质起化学作用,但这层氧化层只有一张报纸的一分之一那么厚。
铬盐氧化法的技术是我国古代材料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这项成就的专利在国外上世纪30年代才提出,应该是比我国晚了两干多年。
青铜除了能做兵器以外,它首先还是用于铸造生产工具和农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主要有斧、斤、凿、锯等。斧和斤都是砍伐工具,凿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锯用于切割木、竹、骨、角等器。
青铜农具传世和出土的主要有:耒、耜(sì)、铲、锛、锸、耨(nòu)、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