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这首诗的意思? 5

诗句... 诗句 展开
 我来答
一起找东东
2007-05-23 · TA获得超过10.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0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3883万
展开全部
《渔父》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天巧星燕小乙
2007-05-23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渔父(二首)
李煜
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二、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赏析】
李煜的一生非常悲惨,虽说早先他当上了国君,但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愿望,而是不得已才登上这个“宝座”的。而且当他登基时,南唐已经快要灭亡了。他在位十五年,每天都处在风声鹤唳之中,没有一天舒心的日子。所以他十分羡慕渔父那种自由自在的人生,这两首词就表达了他这种由衷的羡慕之情。其实古代诗词中的渔父都不是真正靠打鱼为生的人,而是一些不与朝廷合作的隐士。李煜自号“钟隐”,意为“钟山隐士",然而他身不由己,哪里能隐得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保定晨泽模具
2007-05-23 · TA获得超过45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4万
展开全部
  渔父
  渔樵,是隐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艺术形象。它是参破人生、超世旷达的隐逸思想和人格的象征。是凝聚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体验的一个象征性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渔父的形象,最初见于《楚辞•渔父》。其开篇,便是这样一幅景象:一个疲备不堪的诗人——屈原,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巨大悲痛以及个人屡遭小人馋害的巨大怨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面缓步泽畔,一面低吟。这时,渔父飘然而至,问他何故至此,屈原便答:“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面对这样一个执著于理想而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的忠君爱国的诗人,渔父这样劝导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用与屈原完全相反的人生观来开导屈原,劝他不要被外物所沾滞,而要与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是污浊的,何不随波逐流?既然众人皆醉,何不也吃他们的渣滓!喝他们的薄酒与其同醉呢?何必要让自己坚守正直清白而被放逐?既然坚持真理和理想是这样痛苦,何不追随圣人,放弃执著,随遇而安呢?渔父好言相劝,但屈原宁死不移,面对这样执著的人,渔父知道再加相劝也无济于事,于是,“渔父莞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飘然而去,顺性自然。这里的渔父,分明是一个超然世外的隐者的形象,作者赋予渔父意象以参破人生、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使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
  渔父们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适的江泽湖畔悠闲垂钓,忘却机心和营营,这份纯朴和舒心惬意确实令失意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们所向往。
  --------------------------------------------------------------------------------------------------------------------
  短工阿Q住在绍兴城外未庄的土谷祠里。他头上有几块癞疮疤,整年都戴着一顶破毡帽,虽常遭人们取笑,但却能以“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阿 Q也看不起别人,经常奚落王胡和小D,有一回却被王胡打了,他认为这是平生第一件耻辱。这时,剪掉辫子的钱大少爷从东洋回来,阿Q鄙夷地 骂他是“假洋鬼子”。阿Q连个姓都没有,当有人谈论赵大少爷中秀才时 ,阿Q便吹嘘:“只有我们赵家才会中秀才”,并自称比秀才长三辈。不 料这话传到赵太爷耳中,阿Q因此遭到训斥并挨了嘴巴。庙会来到,赵家 佣人吴妈陪着太太和少奶奶逛庙会。阿Q想娶寡妇吴妈但又没钱,于是便 去押宝。当他所赢的钱又被抢走而且还挨了揍时,确有点痛苦,但转念想 到被打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时,便释然入睡了。次日,阿Q又因骂钱大少爷“秃儿,驴……”而挨了几拐杖,他认为这是平生第二件耻辱。可是过 了一会儿,他又在街上寻小尼姑开心。小尼姑咒他“断子绝孙”,由此阿Q想到了女人。阿Q被雇去赵府当短工,吴妈待他很热情。在他贸然跪在 吴妈面前求婚时被赵太爷看见,阿Q挨了一顿打被赶出赵门。从此再没有 人雇他打短工。当阿Q被人们冷落时,小D却常到各家做工。阿Q主动挑 衅打小D,偏偏又未能打赢,只好进城去寻找出路。过了一段时间,阿Q“衣锦还乡”,并大肆吹嘘,引起人们的敬畏。妇人们争相购买阿Q从城 里带回的衣物,但赵太爷判断他的东西多半是偷来的。衣物卖光了,阿Q又从“中兴”走向了末路。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绍兴,举人老爷们吓得惶 惶不可终日,阿Q又飘飘然起来,人们都以为他是革命党。不久,赵秀才 和钱大少爷都投革命之机,戴起了“银桃子”。阿Q主动去找钱大少爷, 钱大少爷竟不加理睬。阿Q认为假洋鬼子不许他革命,所有抱负皆成了泡 影。这时,赵家被抢,赵太爷一口咬定是阿Q私通革命党所为。阿Q稀里糊涂地被捕,稀里糊涂地在判决书上画了押,直到被拉到法场时才意识到要被杀头了。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那种外貌,那种心理,那种经历,那种言语行动,都是他所独有的.他挨了地主赵太爷的打,吃了亏,虽然心里不服,但又无能力报复,只好自欺自慰,他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虽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地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就是阿Q的个性.
  社会生活环境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必然在人的个性上留下痕迹,因此,作为文学典型人物的个性,它就应该而且可以把生活中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反映出来.比如阿Q,他的个性就比生活中的真人的个性更为丰满,复杂.阿Q是雇农,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倾向于革命,但他的"革命"行动又显得幼稚可笑;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情欲动了,他要向吴妈求爱;肚子饿了,他要去静修庵偷萝卜;他虽然是个劳动者,但又不能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他身上又有"男女之大防"等观念;他地位低下,经常受到欺负,他不能不憎恨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但又没有力量战胜强手,就不得不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自慰,甚至寻找比他更弱小的人作为发泄对象等.
  以"精神胜利法"为性格核心的农民形象阿Q,他是与近代的中国革命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相联系的.人们可以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看到:中国农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但是旧中国给他们的精神负担太重了,自欺欺人的"精 神胜利法"死死地捆住了他们的手脚.因此,如果不唤醒他们的觉悟,解放他们的精神,改造他们的性格,中国社会的改造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民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唤起民众.鲁迅就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告诉人们:改造"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即国民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