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选择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大重组之后,受地域限制,勘探空间十分有限。除东部的主要油田(胜利、中原、河南、江苏、江汉)勘探登记区块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内之外,多数勘探区块分布在海相裸露区,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东部老油田的油气产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敏锐地觉察到,制约今后长远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油气资源不足。寻找新的资源接替阵地对满足国家需求、对集团公司的生存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必须站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尽快在油气资源接替方面获得突破。由于中国海相地质情况极为复杂,理论和技术还有若干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上投资不足等原因,难有重大发现。勘探难度与风险很大,探索空间也大。新的勘探实践证明,我国海相油气确有大型油气田的保存条件,需要我们去寻找!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审时度势,把海相层系作为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制定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准备南方、开拓海外”的油气资源战略,全面开展海相油气勘探。
1999年初成立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全面开展南方海相分布区的油气勘探。2000年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勘探领域迅速扩大。2001年成立西部新区油气勘探指挥部,全面推进西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其他中小盆地的油气勘探,加快勘探开发塔河油田。2002年成立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进一步加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并实现了勘探向上扬子地区的转移。2003年普光1井在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发现高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最大的天然气田。以塔河大油田、普光大气田的勘探开发为标志,中国石化海相油气勘探进入一个新阶段。海相勘探从“不得不为到已有所为,从势在必为到大有可为”,实现了从东部断陷盆地勘探开发到海相大油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开发的跨越。
陆相盆地生烃中心受沉积中心的控制,储层主要是滨浅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砂体。我国海相层系形成时间早,经过多次改造后生烃灶在哪里已经不清楚,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多样性特点,而且非均质性十分强烈。陆相盆地基本上是晚期成藏,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而且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强烈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陆相盆地的勘探策略是“定凹探边”、“定凹探隆”,在东部诸盆地的勘探非常成功。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勘探就复杂得多,首先是沉积中心未必是生烃中心,其次是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生排烃过程,油气多期成藏、多次调整,分布规律复杂,陆相盆地的勘探策略很难直接借鉴。
几十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无论是我国陆相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还是国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理论与方法,都无法有效地指导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勘探。
中国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经历多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改造,现今多已成为残留盆地,原多层次的油气成藏体系,经隆升、剥蚀,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并在后期的盆地叠加作用下,发生重组与再造。因此,盆地的油气前景应是“先天条件”与“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后天因素”的盆地叠加改造程度影响了油气的再分配与再聚集或散失的过程。所以在这类高演化、高复杂性的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必须重视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程度,尤其是盆地保存程度、封盖条件的有效性,特别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叠加、深埋、重建封闭系统的有效性。在注重海相层位的油气勘探时,不应忽略了油气是一种流动的液态矿藏,在平衡被打破之后,可再次发生运移与聚集,达到新的平衡,即不能忽略了古生代油气可能沿着区域性疏导层向上在中、新生界中达到再聚集的可能性。应注意上、下兼顾,四川盆地油气产出特点反映了这一点。
因此,在中国海相地区的油气勘探实践中4个有效性研究(烃源岩的有效性,储集体的有效性,整体保存条件的有效性,成藏组合的有效性)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截至2005年12月底,中国石化拥有探矿权区块361块,面积98.2×104km2。这些区块分布在中国三大含油气区45个盆地内。随着勘探的深入,油气资源储备需求逐渐扩大,现有的勘探区块未能满足中国石化上游资源储备的需求,除进一步开拓海外勘探市场外,立足国内的油气区块开拓更加重要。因此,应从中国含油气盆地区域演化、油气聚集基本地质条件分析,进一步评价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前景,为“十一五”油气勘探的扩展准备后备基地,增大中国石化的资源储备,实现资源战略接替与储、产量的稳定与稳步增长。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是中国石化上游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