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是如何被世人推崇的?
曾国藩能够做到被世人推崇,就是因为他和很多的普通人一样,天资平平,却成就了不朽的功业,很多人也想像曾国藩那样,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番成绩来。
曾国藩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种评价已是相当之高,他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可以说是非常愚钝,有一个故事就是讲他小的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个小偷跑到他们家里偷东西,他偷偷的躲在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觉了之后,开始行窃。谁知道曾国藩脑子不灵光,一篇文章,背了好长时间都背不下来,连小偷都听得不耐烦了,他从房梁上爬下来,对着曾国藩流利的背了一遍,然后直接甩门而走,留下曾国藩在那里目瞪口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愚钝的人,靠着那股子努力的傻劲儿,成就了如此不朽的功业,这对很多人都是非常有激励性的,大多数人都资质平平,他们相信曾国藩能够立言立功立德,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做到。这才是曾国藩为何如此受推崇的原因。
-01-
利可共,而不可独
人心趋利避害。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如果有人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带来后患,结果就是通常说的“独利则败”。所以一个人面对利益要懂得权衡取舍,拿自己该得的那份,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后患,舍弃部分自己应该得的利益。
曾国藩早期以道义号召众人与他一起抵挡太平军,认为有道义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就问幕僚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赵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
曾国藩又问:“当如何?”(那该怎么办?)赵烈文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
曾国藩连连点头,从此以后对有功的部下大力奖赏,特别是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
-02-
谋可寡而不可众
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真知灼见的几个人一起讨论,而不要听众人的泛泛之论。正如古人所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也类似于今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
对个人来说,决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无法与众人商量。因为一些人生大的决策关乎个人的世界观,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恐怕也很难被别人说服。别人的立场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的,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
集思广益的前提是对有价值的看法而言的,而有价值的看法往往不会很多。《淮南子·人间训》:“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参与决策的人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低层次的智慧累加并不能产生高远的智慧,所谓“众谋则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