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故事名称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沽名钓誉之灾——孔子故事之十六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韩非子·说林》)
自以为了不起的是小人——孔子故事之十七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韩诗外传》三)
安身立命的原则——孔子故事之十八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说苑·敬慎》)
自我节制:说来容易,做更重要——孔子故事之十九
孔子说:“从修养来说,有修养好的上等人,有修养一般的中等人,有修养很差的下等人。对中等修养的人来说,一旦东西有余了就会奢侈享乐,一旦东西不够用了才想起来节俭,一旦没有人来禁止就有无限的淫欲。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分寸,不知道节制。没有分寸就会有过失,放纵欲望就会有失败。一个人的饮食总会有个量,吃饱之后无法再吃;一个人所需要的衣服总会有数,应该适可而止;一个人居住的房子总会有限,应该知道睡觉只须一间;一个人的积蓄再多,也要有个节制;一个人可以有车辆器物,但是总需要有个限定。能够知道节制,知道分寸,这是防止祸乱的根源。所以,万事万物的尺度分寸不能不明白,善良的愿望不能不尽心尽力。”
(《说苑·杂言》)
修饰与境界——孔子故事之二十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说苑·反质》)
圣人在乱世能做什么——孔子故事之二一
孔子来到东周,拜见苌弘。当时的东周虽然是天子所在之地,但是,其地位已经连一个诸侯国也不如了。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苌弘之外,还有刘文公。孔子与二人谈完话而离去了。
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有圣人的相貌。双目如河,额头高耸,是黄帝的形象;手臂很长,背如龟形,身高九尺六寸,这是商汤的体貌。孔子如此,口中说话,都是说先王如何如何,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圣人之道,清廉而且谦让,闻见渊博,善于记诵,几乎无所不知,大概是又一个圣人吧?”
刘文公说:“当今天下,周天子衰微,而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争战,孔子只是一个布衣百姓,虽然说是圣人,又怎么施展得开呢?”
苌弘说:“尧舜以及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现在已经被人懈怠,有失去的危险,礼乐之道已经崩溃丧失,孔子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心志来使历代相传的这个传统纲纪再回归到正道上来而已。”
孔子听说到以后,说:“我怎么敢自比圣人呢?只不过是喜欢礼乐罢了。”
(《孔丛子·嘉言》)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韩非子·说林》)
自以为了不起的是小人——孔子故事之十七
有一天,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说:“仲由啊,你穿得这么华丽是为了什么呢?在长江水从汶山刚刚流出来的时候,连一个酒杯都无法漂起来;到了长江渡口的时候,两条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难,而且不避风都无法渡过。”
子路问:“敢问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长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的水势一开始并不大,后来因为逐渐地接纳众多的水流,这才成为一条大河的啊!你现在穿的衣服这个华丽,华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还有谁能够再给你增添点什么呢?”
子路以为孔子对他所穿的衣服太华丽而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换了一身衣服才进来,并且对孔子表现出很恭敬有礼的样子。
孔子看到子路还不是很明白他所说的道理,就接着说:“仲由啊,你要记住,我告诉你:说话谨慎的人不会虚夸浮华,行为谨慎的人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表面上很聪明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应该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事就说能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就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做事的要领。说话的时候能够简明扼要,是智慧的体现;做事不生枝节而简练,是仁德的体现。如果能够既能智慧,又能仁德,还有什么问题可说呢?”
(《韩诗外传》三)
安身立命的原则——孔子故事之十八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说苑·敬慎》)
自我节制:说来容易,做更重要——孔子故事之十九
孔子说:“从修养来说,有修养好的上等人,有修养一般的中等人,有修养很差的下等人。对中等修养的人来说,一旦东西有余了就会奢侈享乐,一旦东西不够用了才想起来节俭,一旦没有人来禁止就有无限的淫欲。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分寸,不知道节制。没有分寸就会有过失,放纵欲望就会有失败。一个人的饮食总会有个量,吃饱之后无法再吃;一个人所需要的衣服总会有数,应该适可而止;一个人居住的房子总会有限,应该知道睡觉只须一间;一个人的积蓄再多,也要有个节制;一个人可以有车辆器物,但是总需要有个限定。能够知道节制,知道分寸,这是防止祸乱的根源。所以,万事万物的尺度分寸不能不明白,善良的愿望不能不尽心尽力。”
(《说苑·杂言》)
修饰与境界——孔子故事之二十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说苑·反质》)
圣人在乱世能做什么——孔子故事之二一
孔子来到东周,拜见苌弘。当时的东周虽然是天子所在之地,但是,其地位已经连一个诸侯国也不如了。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苌弘之外,还有刘文公。孔子与二人谈完话而离去了。
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有圣人的相貌。双目如河,额头高耸,是黄帝的形象;手臂很长,背如龟形,身高九尺六寸,这是商汤的体貌。孔子如此,口中说话,都是说先王如何如何,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圣人之道,清廉而且谦让,闻见渊博,善于记诵,几乎无所不知,大概是又一个圣人吧?”
刘文公说:“当今天下,周天子衰微,而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争战,孔子只是一个布衣百姓,虽然说是圣人,又怎么施展得开呢?”
苌弘说:“尧舜以及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现在已经被人懈怠,有失去的危险,礼乐之道已经崩溃丧失,孔子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心志来使历代相传的这个传统纲纪再回归到正道上来而已。”
孔子听说到以后,说:“我怎么敢自比圣人呢?只不过是喜欢礼乐罢了。”
(《孔丛子·嘉言》)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482771.html
展开全部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孔纥力托城门
2.孔纥续娶颜征在
3.孔子姓名的由来
4.颜征在含辛育子
5.游戏中模仿礼仪
6.小孔子上学助教
7.春社礼射不主皮
8.戴孝闯季府被辱
9.儿子孔鲤出世
10.管账目丝毫不差
11.管牲畜肥肥壮壮
12.拜师襄学琴
13.洛邑问礼老子
14.金人三缄其口
15.闻《武》乐《韶》乐
2.孔纥续娶颜征在
3.孔子姓名的由来
4.颜征在含辛育子
5.游戏中模仿礼仪
6.小孔子上学助教
7.春社礼射不主皮
8.戴孝闯季府被辱
9.儿子孔鲤出世
10.管账目丝毫不差
11.管牲畜肥肥壮壮
12.拜师襄学琴
13.洛邑问礼老子
14.金人三缄其口
15.闻《武》乐《韶》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因材施教 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 循循善诱 韦编三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孔子游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