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置身于石河子市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北麓的“军垦第一连”,思绪仿佛随着时光隧道,飞回到了那个豪情满怀的垦荒岁月。
历史 战天斗地的画卷
在“军垦第一连”里,最能撼人心魄的还是那座不朽的“军垦第一犁”人工雕像。粗绳深深地勒进垦荒战士的肩膀,他们的双脚重重地踩在地上,他们的肌腱在风雨里暴露着,他们的信念在寒暑中一天比一天坚固,他们“嘿哟!嘿哟!”地拉着犁,向着荒原,向着前方走去……正是这座人工雕像,表达了人们对当年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精神深深的敬意。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石河子人将这里开垦建设成了一座绿色的城市。
“军垦第一连”是石河子市独立团投资300多万元人民币,在垦荒连队的原址上建成的,这也是当年支边青年最早进入石河子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湖。与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成了垦荒战士们在这里扎根创业的第一课。起初,为了防蚊虫叮咬,他们下地割苇子时,都用纱布把头蒙起来,一个个活像戴着面罩的养蜂人。但蚊子身体小,见缝就钻,总是防不住。后来,他们学会了每天“化妆”,“化妆品”全都是水渠里的稀泥巴。上工前,把头、脸、手全都抹得黑糊糊的,个个都像泥人一般。收工后再“卸妆”,钻进水渠里洗泥巴。这个办法还真奏效,蚊子叮不透了。
那时候,牛少得比人还宝贝,自制的木犁也不够,连队里的排班长们都争着拉木犁。七八个人一组,在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中,连队平均日犁地8亩左右,最高达到10亩,每年都超额完成开荒播种任务。然而,即使这样白天超负荷的劳动,晚上住在生活条件极差的地窝子里,也没有动摇他们战天斗地的信念和决心。
“军垦第一连”驻守在一个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坡上四处可见一座座低矮陈旧的地窝子群,还有干打垒伙房和蓄水涝坝等兵团军垦人建造的遗迹……记者俯身钻进一座5米多深的地窝子,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有一丝光线从天窗上射进来,整个地窝子里又暗又潮,让人不想多呆一分钟。
听一名老兵团人讲,就是这些地窝子,曾是兵团军垦人的“公共洞房”。地窝子数量有限,只有结婚的人,才能住进去,这是当时最奢侈的“住房”。
在这样简陋的生活环境中,垦荒战士们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还肩负着保卫新疆稳定的战斗任务。白天生产,晚上站岗,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用汗水和生命在这片亘古荒原上一步步地建起了城市。
如今 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科学考察卫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发现一片林海,林海像一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广阔的戈壁荒漠里,这就是石河子市。紧接着,联合国治沙考察组专家前来考察,他们对“戈壁明珠”石河子的绿色美景惊叹不已。
可喜的是,现在的石河子城区仍在扩大,城市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树木若以两米的株距排成单行,可绕地球好几圈,真正成了一座人在花丛中、楼在绿树中的现代化城市。这正是“军垦第一连”光辉的艰苦奋斗史给了石河子几代人巨大的精神鼓舞。石河子人不停地奋起着,他们以坚韧的足迹将这块荒地变成了林海,变成了绿洲,被联合国授予了“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真可谓是人间奇迹。
今天的石河子市是从“军垦第一连”走来的,是从拓荒的岁月里走来的。目前石河子市人口已发展到近60万人,耕地已达到300万亩,农业生产总值接近整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分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肉食、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名扬海内外的“番茄酱之乡”、“彩棉之乡”、“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之乡”、“蟠桃之乡”等等,都是改革开放后从这里诞生。
如果说,“军垦第一连”是新疆兵团战士屯垦戍边的缩影,那么,今天石河子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当年兵团人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精神最好的历史印证。这个印证,让所有来过石河子的人都可以通过“军垦第一连”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
如今,“军垦第一连”被农八师石河子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和各界人士参观。现在,特别是那些已回到内地的上海、山东、河南的支边人,返回新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这里重温垦荒的艰苦岁月,寻找当年青春质朴的情结,让新疆兵团人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历史 战天斗地的画卷
在“军垦第一连”里,最能撼人心魄的还是那座不朽的“军垦第一犁”人工雕像。粗绳深深地勒进垦荒战士的肩膀,他们的双脚重重地踩在地上,他们的肌腱在风雨里暴露着,他们的信念在寒暑中一天比一天坚固,他们“嘿哟!嘿哟!”地拉着犁,向着荒原,向着前方走去……正是这座人工雕像,表达了人们对当年军垦战士艰苦创业精神深深的敬意。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石河子人将这里开垦建设成了一座绿色的城市。
“军垦第一连”是石河子市独立团投资300多万元人民币,在垦荒连队的原址上建成的,这也是当年支边青年最早进入石河子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湖。与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成了垦荒战士们在这里扎根创业的第一课。起初,为了防蚊虫叮咬,他们下地割苇子时,都用纱布把头蒙起来,一个个活像戴着面罩的养蜂人。但蚊子身体小,见缝就钻,总是防不住。后来,他们学会了每天“化妆”,“化妆品”全都是水渠里的稀泥巴。上工前,把头、脸、手全都抹得黑糊糊的,个个都像泥人一般。收工后再“卸妆”,钻进水渠里洗泥巴。这个办法还真奏效,蚊子叮不透了。
那时候,牛少得比人还宝贝,自制的木犁也不够,连队里的排班长们都争着拉木犁。七八个人一组,在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中,连队平均日犁地8亩左右,最高达到10亩,每年都超额完成开荒播种任务。然而,即使这样白天超负荷的劳动,晚上住在生活条件极差的地窝子里,也没有动摇他们战天斗地的信念和决心。
“军垦第一连”驻守在一个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坡上四处可见一座座低矮陈旧的地窝子群,还有干打垒伙房和蓄水涝坝等兵团军垦人建造的遗迹……记者俯身钻进一座5米多深的地窝子,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有一丝光线从天窗上射进来,整个地窝子里又暗又潮,让人不想多呆一分钟。
听一名老兵团人讲,就是这些地窝子,曾是兵团军垦人的“公共洞房”。地窝子数量有限,只有结婚的人,才能住进去,这是当时最奢侈的“住房”。
在这样简陋的生活环境中,垦荒战士们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还肩负着保卫新疆稳定的战斗任务。白天生产,晚上站岗,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用汗水和生命在这片亘古荒原上一步步地建起了城市。
如今 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科学考察卫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发现一片林海,林海像一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广阔的戈壁荒漠里,这就是石河子市。紧接着,联合国治沙考察组专家前来考察,他们对“戈壁明珠”石河子的绿色美景惊叹不已。
可喜的是,现在的石河子城区仍在扩大,城市道路绿化率达到100%,树木若以两米的株距排成单行,可绕地球好几圈,真正成了一座人在花丛中、楼在绿树中的现代化城市。这正是“军垦第一连”光辉的艰苦奋斗史给了石河子几代人巨大的精神鼓舞。石河子人不停地奋起着,他们以坚韧的足迹将这块荒地变成了林海,变成了绿洲,被联合国授予了“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真可谓是人间奇迹。
今天的石河子市是从“军垦第一连”走来的,是从拓荒的岁月里走来的。目前石河子市人口已发展到近60万人,耕地已达到300万亩,农业生产总值接近整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分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肉食、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名扬海内外的“番茄酱之乡”、“彩棉之乡”、“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之乡”、“蟠桃之乡”等等,都是改革开放后从这里诞生。
如果说,“军垦第一连”是新疆兵团战士屯垦戍边的缩影,那么,今天石河子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当年兵团人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精神最好的历史印证。这个印证,让所有来过石河子的人都可以通过“军垦第一连”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
如今,“军垦第一连”被农八师石河子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和各界人士参观。现在,特别是那些已回到内地的上海、山东、河南的支边人,返回新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这里重温垦荒的艰苦岁月,寻找当年青春质朴的情结,让新疆兵团人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展开全部
虽然我是石河子人,但是还真没好好看过军垦第一连,只是骑车去将军山的时候经过,呵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看过,但。。。。。。。。。是,唉,你就写:你看的东西写上,感受一写就没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