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毒的蜂是那种??习性是???

同上 ̄谢谢 ̄... 同上 ̄谢谢 ̄ 展开
 我来答
世纪银魔
2007-05-24 · TA获得超过126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9万
展开全部
按凶猛毒性度来排位,胡蜂第一,马蜂第二,蜜蜂第三
虎头蜂,属於胡蜂类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头大如虎,凶猛如虎,斑纹如虎」而得名,民间的另一别称是鸡笼蜂,因为它的蜂巢大如鸡笼的缘故。由此可知虎头蜂的数个特徵:头大,体长,身有斑纹,巢大。虎头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动物,或是蜜蜂,所以称为蜂类中的流氓丝毫不为过。(P.S.虎头蜂的巢可达直径一公尺之谱!体长约10公分左右,一般蜂类仅1~3公分。)

通常虎头蜂警戒范围是直径一百公尺,有些品种更远,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内有被攻击的危险。可是有人会问:一百公尺!那万一范围涵盖必经之路要如何解决?笔者建议先观察是否进入警戒范围。判断是否为巡逻蜂,为第一要件。采集蜂通常是直直飞去,不理会外来的访客;但巡逻蜂除了盘旋外,偶尔会在队伍之中绕来绕去。此时建议立刻停下队伍,观察这只的动向,并判断是否已进入警戒范围。倘若发现来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倾向,不要迟疑,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进试图闯关是拿生命开玩笑!!

另外一提的是,虎头蜂喜欢攻击黑色目标,及毛茸茸的物体,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为相当标准的被攻击目标。因此头部常被攻击,所以戴尼龙质帽子就相对的重要起来了。还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龙水之类,有些女生因为洗发精的关系也要注意。现在市面上卖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绝对不防蜂,且带有微香,故出入蜂类出没山区请斟酌情况,能不用尽量不用。

蜂类传递讯息也会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种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为性激素;集合行动的为招募激素;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敌作战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顺风状况下,会招来大批的攻击部队。故人被虎头蜂螫到以后,伤口上会留下警戒激素,这也是虎头蜂用来锁定目标的方法。依循著这原则,可以找出一种被螫之后的应变方法:向下风处跑。这方法有个好处:减少攻击蜂的数量。要知道,虎头蜂的毒液中,综合了神经毒及出血毒;因为螫针的尾端倒刺较小,使得螫针折断及卡在皮肤上的机率大大的减少,就可以作连续攻击;另外,即使螫针卡在皮肤上,毒囊尚可继续射出毒液约三分钟。因此,减少几只虎头蜂的攻击,活命的机率相对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头蜂的毒性远胜於任何蛇类。)所以不要忘记向下风处跑的要诀,但切记以来时的路途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

保护好太阳穴是另一个重点。太阳穴被虎头蜂亲一下,活命的机会也不多了。还有逃离时,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脱身上那件!我们不是要作孝子,虎头蜂是看到细皮嫩肉就会螫下去的!)在头上甩(看过脱衣舞的动作吧!)一方面避免头部被螫,另一方面,当你看到逃离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抛去,当蜂群发现被骗时,你至少已经争取到一些时间了。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一个观念:蜂在攻击时是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几近自杀式的攻击,只要目标未达成,就会不断攻击,直到不能攻击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暂时转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静判断,不能把握时机,一切都是枉然。还有,有些人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跌落山谷而丧命,这样多不值得呢?当机立断,冷静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以下再介绍几种躲避蜂群追击的方法,但笔者强烈建议看看「有此一说」即可,能不用就不用,若是真的没办法了,拿来作实验也不错:)

水遁
卡通中常有的情节,主角人物被蜂群追时,拿一根芦苇当氧气管,伸出水面,全身埋在水下,正确的方法必须在水下潜行,直到蜂看不到的地方才可出水逃离。这个方法是利用蜂类怕水的习性,乍看之下颇有道里。但一如从坠谷而丧命的人,这个方法有数个危险:一、水下情形一无所知,冒然下水是一大禁忌;二、 下水后,全身衣服吸取大量水份,重量顿时加重,泳技不佳的人大概要随波逐流了;三、上岸后,毒液的作用,加上湿透的衣服,造成身体的失温,可能无法走下山了。 这是实行上的困难。而且没有良好潜水技术,也无法实行,所以建议不要冒然下水。
树遁、灌木丛遁
这招是把蜂类当人来看了,就是钻进树丛或灌木丛中,再向反方向逃离。这招有多少功用是不太清楚,不过如果人钻得进去的树丛或灌木丛,蜂类应该都能进来。而且蜂类是红外线(热线)视觉,人的体温与自然界多有不同,掩护之说应该不能成立 ,最重要的是,人身上的警戒激素尚未消去,躲太久一定会被发现。所以还是一样,不鼓励使用。
枝条阻挡法
这招算是相当高级的招术,有没有看过古代的投石机?就是用这种构想。越过灌木丛时,将小树的枝条拉紧,待蜂群过来时,放手将之弹回,用来吸引蜂群的注意力。至於弹回去有多大功效,准不准,就要看造化了:)
土遁
这是相当夸张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忍者一样挖地道了。最起码也要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不过好像没有人能在被追的同时,边挖洞的。而发现的地洞中会有什灱动物在其中是更难说了,所以真的只是「有此一说」罢了!
lampard1126
推荐于2016-12-0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虎头蜂,属於胡蜂类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头大如虎,凶猛如虎,斑纹如虎」而得名,民间的另一别称是鸡笼蜂,因为它的蜂巢大如鸡笼的缘故。由此可知虎头蜂的数个特徵:头大,体长,身有斑纹,巢大。虎头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动物,或是蜜蜂,所以称为蜂类中的流氓丝毫不为过。(P.S.虎头蜂的巢可达直径一公尺之谱!体长约10公分左右,一般蜂类仅1~3公分。)

通常虎头蜂警戒范围是直径一百公尺,有些品种更远,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内有被攻击的危险。可是有人会问:一百公尺!那万一范围涵盖必经之路要如何解决?笔者建议先观察是否进入警戒范围。判断是否为巡逻蜂,为第一要件。采集蜂通常是直直飞去,不理会外来的访客;但巡逻蜂除了盘旋外,偶尔会在队伍之中绕来绕去。此时建议立刻停下队伍,观察这只的动向,并判断是否已进入警戒范围。倘若发现来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倾向,不要迟疑,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进试图闯关是拿生命开玩笑!!

另外一提的是,虎头蜂喜欢攻击黑色目标,及毛茸茸的物体,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为相当标准的被攻击目标。因此头部常被攻击,所以戴尼龙质帽子就相对的重要起来了。还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龙水之类,有些女生因为洗发精的关系也要注意。现在市面上卖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绝对不防蜂,且带有微香,故出入蜂类出没山区请斟酌情况,能不用尽量不用。

蜂类传递讯息也会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种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为性激素;集合行动的为招募激素;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敌作战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顺风状况下,会招来大批的攻击部队。故人被虎头蜂螫到以后,伤口上会留下警戒激素,这也是虎头蜂用来锁定目标的方法。依循著这原则,可以找出一种被螫之后的应变方法:向下风处跑。这方法有个好处:减少攻击蜂的数量。要知道,虎头蜂的毒液中,综合了神经毒及出血毒;因为螫针的尾端倒刺较小,使得螫针折断及卡在皮肤上的机率大大的减少,就可以作连续攻击;另外,即使螫针卡在皮肤上,毒囊尚可继续射出毒液约三分钟。因此,减少几只虎头蜂的攻击,活命的机率相对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头蜂的毒性远胜於任何蛇类。)所以不要忘记向下风处跑的要诀,但切记以来时的路途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

保护好太阳穴是另一个重点。太阳穴被虎头蜂亲一下,活命的机会也不多了。还有逃离时,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脱身上那件!我们不是要作孝子,虎头蜂是看到细皮嫩肉就会螫下去的!)在头上甩(看过脱衣舞的动作吧!)一方面避免头部被螫,另一方面,当你看到逃离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抛去,当蜂群发现被骗时,你至少已经争取到一些时间了。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一个观念:蜂在攻击时是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几近自杀式的攻击,只要目标未达成,就会不断攻击,直到不能攻击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暂时转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静判断,不能把握时机,一切都是枉然。还有,有些人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跌落山谷而丧命,这样多不值得呢?当机立断,冷静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以下再介绍几种躲避蜂群追击的方法,但笔者强烈建议看看「有此一说」即可,能不用就不用,若是真的没办法了,拿来作实验也不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0d0838b8
2007-05-24 · TA获得超过3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9万
展开全部
在南美洲,有一种令人们闻之色变的“杀人蜂”。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几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蜂活活地蜇死。至于在这种蜂的攻击下,死于非命的猫狗和其它家畜,更是不计其数。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只蜜蜂,她顺手打了一下,转眼间,几百只蜜蜂劈头盖脸飞来,在她面部和后背蜇了几百处伤痕,人们将她送到医院,不久她就死了。

一天,一个8岁的男孩遇到了杀人蜂的包围,有只狗把蜂引开了,这个男孩得救了,那只狗却被杀人蜂活活蜇死。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一天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突然飞来一群杀人蜂。这些蜜蜂非常凶猛,见人就蜇。顿时,球场上秩序大乱,一场热闹的足球赛就这样不欢而散。

有一年,巴西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清除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蜂”,霎时间,发了疯的野蜂倾巢而出,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击。事后人们统计,在3个小时内,竟有500余人总共被蜇了3万多下,平均每人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猫狗被蜇死。在另一起“杀人蜂”袭击人的事件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巴西出现了杀人蜂,对人和牲畜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被这种杀人蜂杀死的人和牲畜数量逐年在上升。一些邻近国家也先后遇到了祸殃。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

80年代的一天,委内瑞拉的三百多名游泳者受到群蜂袭击,许多人受了重伤。杀人蜂袭击了秘鲁北部的特希略市的一个村镇和大学城。有个青年农民被蜇伤,全身红肿,顿时失去知觉。他很快被送进医院抢救,几小时后,他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大学城的几十名学生,刚好下课离开教室,突然遇到一群杀人蜂的袭击。幸亏他们跑得快,才没有多大的伤亡。1982年6月13日,哥伦比亚麦德林飞机场,突然飞来两千多只杀人蜂,它们非常凶猛,见人就蜇。机场救护人员立即使用喷火器,对着杀人蜂猛烈喷射,熏死了大部分杀人蜂,幸好没有伤人。

专家们预测,这种蜂群扩散的能力每年为二三百公里,很有可能穿越美洲,到达美国南部。这使美国人感到心惊胆战。

这“杀人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蜂呢?原来,这种可怕的“杀人蜂”竟是由于人类自己的偶然疏忽才产生出来的。

1956年,圣保罗大学研究室引进了35只非洲蜜蜂。当时,人们也知道这种蜜蜂是欧洲蜜蜂的亚种,由于多年生长在非洲密林中,自然条件严酷,养成了一经挑战就一起共同攻击的特性。它们脾气狂暴,毒性很大,对人畜都不利,优点是十分“勤劳”。在饲养中,人们特地在蜂箱入口都安上了铁丝网,防止它们跑出去。谁知有个警卫人员不明真相,误将铁丝网取了下来,转眼间,就有25只蜜蜂逃了出去,没有办法追回来,成了令人恐惧的“杀人蜂”。后来,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想消灭这一大祸害,可是,这些杂交蜂适应自然的能力极强,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还没能有效地遏止它们的蔓延。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攻击人畜,连它们的同类欧洲蜜蜂也难逃它们袭击。小小蜜蜂居然弄得人畜不得安宁。

杀人蜂为什么这么好斗呢?科学家认为,杀人蜂生活在非洲,那里的天敌很多,如果不主动发起进攻,就会被其他动物消灭。在艰难的生涯中,经过自然选择,那些富有进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来,繁殖后代。它们成群结队,来势凶猛,许多动物见了,闻风而逃,就连狮子也无法对付它们。

蜜蜂研究专家奥利·泰勒教授对杀人蜂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发现,蜂王是蜂群行动的指挥者,一旦发现活动中的生物,就“命令”进攻,穷追不舍,一追就是几公里。

有趣的是,当蜂王分泌出一种叫弗罗蒙的物质,群蜂一闻到这种气味,顿时变得温顺起来,就会停止战斗。现在,这种物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了。泰勒将弗罗蒙物质和一只蜂王放到自己下颌长胡子上,手捧着蜂箱,杀人蜂爬满了他的脸庞,也都乖乖地不再刺蜇人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关9军
2007-05-24 · TA获得超过680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6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67万
展开全部
非洲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