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拥有上百颗行星的太阳系舞会,是怎么散场的?
在半径为46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空间之中,太阳系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区域,但以人类的视角来看,它
又
很大很大。
一般认为,太阳系的直径约为20万个天文单位,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也就是1AU。在直径为20AU的太阳系空间中,却只有一颗恒星以及八颗行星,当然,太阳系中还有大量其它形式的宇宙天体,比如矮行星、小行星、行星的卫星以及彗星等等,即便如此,仍然难掩太阳系异常空旷的事实。
我们通常所见的太阳系图片不过是一个将太阳系天体之间距离大幅度拉近的理想化图片,如果我们能够身处其中就会发现,太阳系大部分区域都是漆黑一片且空无一物的,不过太阳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冷清的,在太阳系诞生之初,这里是非常热闹的。
在太阳系诞生之初,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不是8颗、不是9颗,也不是18颗,保守估计,那个时期的太阳系之中至少应该有上百颗行星。
太阳系本身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太阳系的前身是一片原始的宇宙星云物质,在这片原始星云之中,物质逐渐凝聚,大多数的物质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之下聚合成为一个星体,随着物质的不断凝聚,星体质量不断增加,终于质量突破了临界值,星体内部的氢核聚变被点燃了,于是一颗恒星应运而生,它就是太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成为了太阳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物质,它们凝聚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天体,也就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而保守估计,这些行星的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个,也就是说早期的太阳系是一场热闹非凡的舞会。
再热闹的舞会,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那么太阳系这场盛大的舞会,是如何散场的呢?
太阳系早期的百余颗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但它们的轨道却不像现在的八大行星这样井然有序,在它们之中,很多行星的轨道呈现明显的椭圆形特征,而一颗拥有明显椭圆形轨道的行星,消失是其必然的宿命。这是因为拥有椭圆形轨道的行星必然会与其它行星的轨道发生重叠,而且重叠之处还不止一个,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它们相互影响,而碰撞的发生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碰撞会使小型天体与大型天体实现相互融合,于是太阳系开始由无序向有序转变,行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当然,并不是只有那些拥有椭圆形轨道的行星会碰撞消失,那些轨道中规中矩的行星也在逐步消失之中。
在拥有上百颗行星的太阳系之中,行星轨道的排列是相对密集的,所以天体之间的引力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最终会导致行星的轨道发生错乱,错乱之后就是碰撞,而碰撞之后就是融合。
在太阳系的碰撞融合过程中,太阳系中的行星数量越来越少,而一些行星却变得越来越大,比如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质量比其余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倍还要大,但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巨大,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遥远。理论上来讲,木星不可能诞生于现在的位置,因为现在的木星距离太阳系中心过于遥远了,而木星要想变得如此巨大就要不断兼并其它宇宙天体,而如此遥远的位置是没有足够的物质让木星变大的。
一般认为在太阳系早期,木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区域,也就是星体密集的区域,一开始它就是一颗比较大的行星,而后来随着不断兼并其它的太阳系天体,它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它又在与其它的天体碰撞过程中开始远离太阳,慢慢的,在其它天体的引力影响之下,才最终来到了现在的位置,而且不仅是木星,像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这些质量较大的气态行星的成长和迁徙过程都是如此。
而正是因为这些质量巨大的气态行星离开了原本的位置,才为后来一些岩质行星的形成腾出了空间,而在这些后形成的岩质行星之中,有一颗就是我们的地球。与木星相反的是,地球最早形成的位置可能距离太阳较远,是后来在其它大型天体的引力影响之下才被逐渐推向了太阳系的内侧,而地球进入了宜居带之后,也就具备了孕育生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