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福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次子,他的母亲董鄂氏是满洲正红旗的旗人。由于顺治长子夭折,福全就成了顺治还在世的长子。
福全自幼就知道韬光养晦
福全自幼就懂得汉人韬光养晦的道理,只不过,他同样胸怀壮志,想有一番作为。
顺治当时非常宠爱董鄂妃,就想立董鄂妃为皇后,并准备让董鄂妃的儿子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福全应该是经人指点,知道顺治的心意。当顺治问他长大了希望做什么时,福全大声回答:“愿为贤王。”
这让顺治听了,肯定会很高兴,福全既不会跟他的嫡子争夺皇位,话语中还透漏出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做一个贤王的志向,这是多好的一个孩子呀。
而康熙当时所说的:“愿效法父皇。”
如果顺治活得久,听了这句话之后,估计非得弄死玄烨不可。野心大不是坏事,过早暴露就是坏事了,顺治还想让董鄂妃的儿子继承皇位的。
只是,董鄂妃和她的孩子都很短命,顺治也因此相思成疾,染上天花去世。
福全错失皇位
顺治并无嫡子在世,按照嫡长原则,皇二子福全理应继承皇位。而且,福全是纯正的满人血统,而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则是汉军正蓝旗人,康熙有一半的汉人血统。福全继位,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只是当时天花肆虐,特别是顺治也是因染上天花病重,因此,顺治和孝庄皇太后就接受了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立了曾经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的康熙为帝。
福全被康熙防范,不得重用
康熙六年(1667年),十五岁的福全获封裕亲王,受命参与议政,加入了议政王行列。此时,辅政四大臣,特别是鳌拜还在,福全虽然受到了辅政大臣的认可,应该也没有多少实权。
在康熙除鳌拜,亲政之后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年底,诸王请辞议政王之职。康熙批准了福全的申请,却在之后挽留并重用了血缘关系较远的岳乐、杰书等宗室亲王。
之后,福全除了照顾祖母孝庄皇太后之外,十几年都没有担任重要职务。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虽然对二哥福全很尊重,但是并不重用福全,还是在时刻防范。
福全奉命讨伐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勾结沙俄叛乱。此时,岳乐已经在前一年病故,而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杰书,为了防备噶尔丹入侵,屯兵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但是,杰书的兵力不足以平定噶尔丹,于是,康熙这才启用了自己的两个兄弟福全和常宁,兵分两路,围剿噶尔丹。
福全受封抚远大将军,康熙长子胤褆副之,实际上就是监军,兵出古北口。而老五常宁而受封安北大将军,兵出喜峰口。
福全此时虽然已经三十八岁,却是首次领兵作战,经验严重不足。在乌兰布通,面对噶尔丹摆下的“骆驼阵”,指挥军队强攻。虽然最后清军成功攻入了骆驼大阵,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噶尔丹面对数倍于己的清军,只能选择撤退。而福全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错失了全歼噶尔丹的良机。之后,又未经请示康熙,私自退兵,导致康熙对其严重不满。
福全回到京城之后,康熙指责福全不遵从命令,福全没有争辩,流泪道:“我复何言。”按照大臣廷议,福全的罪责,应夺亲王爵。康熙则以福全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有功为由,免于夺爵,改为罚俸三年,撤销三佐领之职,免去议政资格。福全再次赋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福全随行。
此后,福全又是长期赋闲,仅仅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奉命重修了国子监文庙。第二年,福全病重,不久后去世。
福全作为顺治在世的长子,深谙韬光养晦之法。正因为此,他才能活到了五十岁。如果福全在康熙继位后,锋芒毕楼,可能早就被康熙除掉了。正是因为福全的隐忍,这才让他和康熙之间维持了表面上的兄弟情深。
只是,在康熙的压制之下,福全失去了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机会。最终,福全只能是碌碌无为一生,没能建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