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写作背景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的心目中。
徐州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为官者或知识分子。而作者——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翻开所有的文学书籍,都无一例外写着:“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也就是江苏苏州人。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秘密:作为“苏州人”的范仲淹,却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这一独特空间的“生死结”,多少透露了一种人生宿命。 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说,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因为这一切都是上一辈的生活际遇造成的。据说,范仲淹的老家其实并不在苏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幽州更乱,这时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范隋,唐朝末年的时候,他是做幽州梁相县的主簿(副县级),那时候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浙江(那时候的浙江叫两浙,实际上是现在的苏南和浙北),于是在苏州安了家。” 范隋在苏州安家之后,其后代便一直在苏州生活着。直到五代即将结束时,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一家人仍在苏州。当时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时候,南方还存在着好多分裂政权,比如说南汉,比如说吴越国,还有南唐,淮河以南还有好多国家,赵匡胤就有一个任务,统一中国。 当时,吴越国的国王叫钱俶。范仲淹的祖辈在吴越国担任重要官职。田秉锷先生说:“范仲淹的曾祖父叫范梦灵,当时做吴越国的粮料判官,就是管粮油的官,他的祖父叫范赞,是吴越国的秘书监的一个小官,替吴越国王来掌管图籍,掌管档案,范仲淹的父亲叫范墉,范墉年轻时,也在吴越国钱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于南方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聪明的吴越国国王钱俶决定投靠赵匡胤。田秉锷先生说:“他知道统一是国家大事,而且吴越国作为一个小国家,在战争上如果跟宋国打的话,他打不过他,于是他就积极投靠赵匡胤,就表示‘我愿意称臣纳贡,我愿意不作国王。’这样,赵匡胤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时候,吴越国抄了南唐的后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后主被俘。” 不过,当时投降宋朝并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条件的。宋朝当时政策很苛刻,最后,吴越国国王钱俶带着他的所有后宫妃子、王族、臣民,带着倾国的财宝,乘着大船顺着过去的泗水,就是现在的大运河,到了大宋国都开封。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 此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带着全家老小,跟随吴越王钱俶来到了开封。田秉锷先生说:“我估计那时候范墉的年纪不是太大,所以范仲淹的祖坟,高祖、曾祖、祖父的坟茔都在苏州的天平山下,他父亲就跟着吴越王到了汴京。归顺大宋王朝以后,吴越王钱俶被封为淮海国国王,又改封为邓王,后来就是在端贡元年(公元988年),吴越王去世。这时吴越王带的所有人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范仲淹的父亲就被分配到武宁军节度使下做掌书记。武宁军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节度使以管军为主。他是职位相当于秘书长,于是,范仲淹的父亲就在徐州安家了。” 随后,范仲淹的两个哥哥先后在徐州出生。公元989年8月2号,范仲淹出生了。此时距离其父范墉来徐州已经有11年了。 然而命运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就在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去世。幼小的范仲淹只好跟随家人回到了苏州老家。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就带着他,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坐船重回苏州,安葬在苏州天平山下的范氏陵园里。父亲已经去世了,等于是全家断了生路,他母亲没有办法,就改嫁给一个朱姓军官,这个朱姓军官当时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是州里的副职,改嫁朱文翰以后,范仲淹就随母到了朱家。” 随母亲来到朱家的范仲淹,此时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说(月)。几年后,在苏州作官的后父朱文翰辞官回到了山东常山县老家。范仲淹也跟着后父到了山东。 田秉锷先生说:“可以说,范仲淹从两三岁开始,就随母到了朱家,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读书、识字应该都是后父把他培养起来的,后来到了20多岁以后,范仲淹中了进士,有功名了,这时候就迎母亲回到范家,又过几年,他才恢复了范姓,名字叫范仲淹。” 随后,恢复了姓氏的范仲淹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他曾经作过知州、作过经略副使,防守边关,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举进攻。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代有一个制度,重文轻武,因为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叛将没有了,但是军队的首脑,真正能打仗的军官也不多了,所以,两宋时代武备特别疲弱,经常受侵略,所以他经常派文官做监军,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边疆。”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员。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朝政治上开始腐败,官僚机构的运作开始不灵,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号,向皇帝提出10大建议,包括: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武备、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共10条。当时他做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当时有一句话就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注:路,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 正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反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只干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职时写出来的。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忧,让我们喜。最后他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给我们现在说的“为天下老百姓而忧愁,为人民的幸福而欢乐。”所以这句话已经1000多年了,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格言。 晚年的范仲淹仍然处在贬官的命运里没有改变。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64岁时,由于身体多病,他决定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颖州(安徽阜阳)任职。得到皇帝的准许后,这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范仲淹从青州出发到颖州阜阳赴任。途经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时,病情加重,只好停下来就地养病。 没想到这一病,却再也没有起来。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徐州的知州是孙娩,也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来了以后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这住下来了。这时范仲淹很有组织原则,卧在床上就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就说‘我病重了,让我暂时在徐州调养一段时间。’皇帝知道后,特别降旨,派御医带着好药,到徐州为他诊病,但是,范仲淹终于积劳成疾病逝在徐州。这时,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殓以后运到河南安葬,所以,现在范仲淹的墓还在河南。”
遗迹
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死后葬于洛阳,即今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 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范仲淹
编辑本段评价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编辑本段轶事
1.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宋人佚事汇编》) 3.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时人谓之范履霜。” 四川省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
[5]
编辑本段诗文
成就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语文八下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岳阳楼记
[6]范仲淹书法(10张)名篇
严先生祠堂记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于钓,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尝共卧偃,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 江上渔者 【原文】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题解】 见《范文公正集》。诗题一作《赠钓者》。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与作者《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以民为念、关怀民瘼的思想一脉相通。 苏幕遮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怀旧”,《花庵词选》作“别恨”。《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于西龟兹国,“苏幕遮”乃“西戎胡语”。曲辞原为七绝体。词抒游子思乡之情。 渔家傲 秋思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题为“秋思”。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宋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此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中所作。内容表达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邦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御街行 【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题解】 自《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秋日怀旧”。点明时间是秋天,主旨是怀旧。
岳阳楼记
一、岳阳楼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二、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雕刻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岳州的好景色,全在一座洞庭湖上。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湖面上撒满日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的时候,一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游人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老虎的怒吼、猿猴的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去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伤到了极点,悲伤极了。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编辑本段苏州范仲淹纪念馆
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天平山为江南名山,景色雄丽,历史上属范氏祖茔,以“奇石、红枫、清泉”三绝而闻名于世,为苏州著名景区。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几经废毁的建筑,并于1985年重塑范文正公彩色坐像,1989年又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牌楼,树立了一尊范仲淹铜像,成为本地和附近城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今年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挖掘整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并根据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制成了蜡像。蜡像采用科学技术制成,动静结合,十分逼真,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学习先贤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极好的教材。此馆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州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为官者或知识分子。而作者——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翻开所有的文学书籍,都无一例外写着:“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也就是江苏苏州人。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秘密:作为“苏州人”的范仲淹,却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这一独特空间的“生死结”,多少透露了一种人生宿命。 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说,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因为这一切都是上一辈的生活际遇造成的。据说,范仲淹的老家其实并不在苏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幽州更乱,这时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范隋,唐朝末年的时候,他是做幽州梁相县的主簿(副县级),那时候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浙江(那时候的浙江叫两浙,实际上是现在的苏南和浙北),于是在苏州安了家。” 范隋在苏州安家之后,其后代便一直在苏州生活着。直到五代即将结束时,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一家人仍在苏州。当时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时候,南方还存在着好多分裂政权,比如说南汉,比如说吴越国,还有南唐,淮河以南还有好多国家,赵匡胤就有一个任务,统一中国。 当时,吴越国的国王叫钱俶。范仲淹的祖辈在吴越国担任重要官职。田秉锷先生说:“范仲淹的曾祖父叫范梦灵,当时做吴越国的粮料判官,就是管粮油的官,他的祖父叫范赞,是吴越国的秘书监的一个小官,替吴越国王来掌管图籍,掌管档案,范仲淹的父亲叫范墉,范墉年轻时,也在吴越国钱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于南方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聪明的吴越国国王钱俶决定投靠赵匡胤。田秉锷先生说:“他知道统一是国家大事,而且吴越国作为一个小国家,在战争上如果跟宋国打的话,他打不过他,于是他就积极投靠赵匡胤,就表示‘我愿意称臣纳贡,我愿意不作国王。’这样,赵匡胤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时候,吴越国抄了南唐的后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后主被俘。” 不过,当时投降宋朝并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条件的。宋朝当时政策很苛刻,最后,吴越国国王钱俶带着他的所有后宫妃子、王族、臣民,带着倾国的财宝,乘着大船顺着过去的泗水,就是现在的大运河,到了大宋国都开封。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 此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带着全家老小,跟随吴越王钱俶来到了开封。田秉锷先生说:“我估计那时候范墉的年纪不是太大,所以范仲淹的祖坟,高祖、曾祖、祖父的坟茔都在苏州的天平山下,他父亲就跟着吴越王到了汴京。归顺大宋王朝以后,吴越王钱俶被封为淮海国国王,又改封为邓王,后来就是在端贡元年(公元988年),吴越王去世。这时吴越王带的所有人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范仲淹的父亲就被分配到武宁军节度使下做掌书记。武宁军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节度使以管军为主。他是职位相当于秘书长,于是,范仲淹的父亲就在徐州安家了。” 随后,范仲淹的两个哥哥先后在徐州出生。公元989年8月2号,范仲淹出生了。此时距离其父范墉来徐州已经有11年了。 然而命运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就在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去世。幼小的范仲淹只好跟随家人回到了苏州老家。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就带着他,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坐船重回苏州,安葬在苏州天平山下的范氏陵园里。父亲已经去世了,等于是全家断了生路,他母亲没有办法,就改嫁给一个朱姓军官,这个朱姓军官当时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是州里的副职,改嫁朱文翰以后,范仲淹就随母到了朱家。” 随母亲来到朱家的范仲淹,此时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说(月)。几年后,在苏州作官的后父朱文翰辞官回到了山东常山县老家。范仲淹也跟着后父到了山东。 田秉锷先生说:“可以说,范仲淹从两三岁开始,就随母到了朱家,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读书、识字应该都是后父把他培养起来的,后来到了20多岁以后,范仲淹中了进士,有功名了,这时候就迎母亲回到范家,又过几年,他才恢复了范姓,名字叫范仲淹。” 随后,恢复了姓氏的范仲淹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他曾经作过知州、作过经略副使,防守边关,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举进攻。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代有一个制度,重文轻武,因为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叛将没有了,但是军队的首脑,真正能打仗的军官也不多了,所以,两宋时代武备特别疲弱,经常受侵略,所以他经常派文官做监军,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边疆。”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员。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朝政治上开始腐败,官僚机构的运作开始不灵,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号,向皇帝提出10大建议,包括: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武备、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共10条。当时他做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当时有一句话就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注:路,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 正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反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只干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职时写出来的。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忧,让我们喜。最后他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给我们现在说的“为天下老百姓而忧愁,为人民的幸福而欢乐。”所以这句话已经1000多年了,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格言。 晚年的范仲淹仍然处在贬官的命运里没有改变。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64岁时,由于身体多病,他决定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颖州(安徽阜阳)任职。得到皇帝的准许后,这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范仲淹从青州出发到颖州阜阳赴任。途经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时,病情加重,只好停下来就地养病。 没想到这一病,却再也没有起来。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徐州的知州是孙娩,也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来了以后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这住下来了。这时范仲淹很有组织原则,卧在床上就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就说‘我病重了,让我暂时在徐州调养一段时间。’皇帝知道后,特别降旨,派御医带着好药,到徐州为他诊病,但是,范仲淹终于积劳成疾病逝在徐州。这时,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殓以后运到河南安葬,所以,现在范仲淹的墓还在河南。”
遗迹
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死后葬于洛阳,即今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 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范仲淹
编辑本段评价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编辑本段轶事
1.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宋人佚事汇编》) 3.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时人谓之范履霜。” 四川省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
[5]
编辑本段诗文
成就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语文八下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岳阳楼记
[6]范仲淹书法(10张)名篇
严先生祠堂记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于钓,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尝共卧偃,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 江上渔者 【原文】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题解】 见《范文公正集》。诗题一作《赠钓者》。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与作者《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以民为念、关怀民瘼的思想一脉相通。 苏幕遮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怀旧”,《花庵词选》作“别恨”。《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于西龟兹国,“苏幕遮”乃“西戎胡语”。曲辞原为七绝体。词抒游子思乡之情。 渔家傲 秋思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题为“秋思”。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宋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此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中所作。内容表达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邦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御街行 【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题解】 自《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秋日怀旧”。点明时间是秋天,主旨是怀旧。
岳阳楼记
一、岳阳楼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二、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雕刻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岳州的好景色,全在一座洞庭湖上。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湖面上撒满日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的时候,一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游人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老虎的怒吼、猿猴的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去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伤到了极点,悲伤极了。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编辑本段苏州范仲淹纪念馆
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天平山为江南名山,景色雄丽,历史上属范氏祖茔,以“奇石、红枫、清泉”三绝而闻名于世,为苏州著名景区。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几经废毁的建筑,并于1985年重塑范文正公彩色坐像,1989年又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牌楼,树立了一尊范仲淹铜像,成为本地和附近城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今年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挖掘整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并根据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制成了蜡像。蜡像采用科学技术制成,动静结合,十分逼真,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学习先贤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极好的教材。此馆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5465.htm
展开全部
范仲淹小时候父亲病逝,跟着母亲长大,从小读书非常刻苦,但因家境贫寒,只能在寺庙里寄宿,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
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 范仲淹
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这样过了快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 范仲淹
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追问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一·的写作背景
追答
那时候应该是范仲淹弃笔从军以后创作的吧。。。在军旅生活中看见忆起 曾经的一些事情有感而发。。。似乎也承载着一些无奈与悲凉。。。大体应该这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