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意义

 我来答
澹台秀云殷冬
2023-06-14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5%
帮助的人:612万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仁爱、秩序、和谐、正义、道德、礼仪、自省、诚信、责任、良心、自由、平等、尊重等,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具有普遍的普世意义,如仁爱、秩序、和谐、正义、道德等,这些价值观念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疼美快6
2020-12-08 · TA获得超过4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23
采纳率:48%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个很大的课题,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不同于外国人的根本所在。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浮世沉华
2020-12-08 · 超过2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6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没有如果ll
2020-12-08 · TA获得超过10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23
采纳率:45%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它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我们要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需要以客观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明晰它所蕴含的糟粕劣根,更要承认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经过创新转化在当今时代仍具重大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激发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不同朝代政权更迭,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一致性,使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传统文化基因和封建政治制度表现出了历史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当然,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基础、文化自身的政治保守性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压抑经济发展的活力,延缓社会前进的步伐。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在生活实践中,个体依赖于家庭,“父母在不远游”“慎终追远,仁德归厚”的行为意识,固化为自古至今的“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国”和“家”在传统社会架构中是“一而二”和“二而一”的关系,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伦理之“孝”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便是“忠”。当然,统治者“家天下”,以国为“一己之私”,家庭伦理的统摄也会导致公共规范的缺失。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君子之德”作为个体道德的价值归宿,是传统文化中着重学习的内容。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阻滞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