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的时候,丞相,宰相,太师哪个权利大呢?
太师是虚称,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的封号,没有实际事务,只负责收取俸禄。丞相和宰相两者权力相当,常统称为“相国”。
丞相是古代官职的称号,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宰相。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秦朝的丞相分为三种—左丞相和右丞相,右丞相地位比较高一些,中丞相—是古代宦官的一种职位,地位也较高。到汉代,汉文帝重文,起用大量儒生为他所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就是汉代的丞相,中心转移到内廷。到唐代,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制出现,分为丞相,御史,大夫,士。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自此,丞相制度再也没有了。
宰相是君王以下地位最高的行政机关的俗称,是虚称,并没有具体官职,宰是主宰,相是辅佐,相互配合,整体意思就是辅导君王的大臣。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有相国,太宰,相邦等名称,起源于韩非子的巨著。宰相可以是独立个人,也可以是众人。汉代丞相官职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人,后面才渐渐有多个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人。唐朝议论事务时,三省六部的官员,有参加会议的人就可以称为宰相。从这可以说明宰相只是个统称,并没有实际意义。
古代有三公,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师由周朝开始设定,权利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太师的作用是在君王年幼不能行使权利或者还没有判断力的时候,是辅佐小君王并总理事务。每一个朝代都有,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大多是用来加封德高望重,有才能的大臣的。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孝文帝后又统称为三师。
实际上,丞相就是宰相,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是不可能同时有丞相和宰相
丞相和宰相都是官职,太师实际上不是官职,只是荣衔。
太师实际上更像现在的职务等级
按地位来说,太师地位要高于丞相/宰相
按实际权利来说,宰相/丞相实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