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

 我来答
南溪687955
高粉答主

2020-10-16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64%
帮助的人:268万
展开全部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 夏商朝政治制度

1.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奴隶制国家机器形成.

3.宗族关系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4.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如何看待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分封制

1.目的: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4.权利:世袭的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三大义务:政治、经济、军事)

6.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7.主要封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8.评价

⑴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西周时):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⑵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东周时):

①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②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9.崩溃

(1)时间:西周后期

(2)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3)表现:楚王问鼎、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

三、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内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问题。

2.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 具体操作:大宗继承,小宗分封,家国一体,等级分明。

5. 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6. 当时的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7. 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

l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家族观念强;

l 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消极:

l 过分重视人情,与现代平等法治观念相违背。

l 强调家庭本为,个人自主意识与权利受到约束。

8. 今天的具体表现

尊宗敬祖,忠孝观念,等级观念,续族谱,建祠堂,修祖坟,落叶归根……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②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③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

④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是联系紧密的三项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

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权是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的。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根源

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三大趋势

皇权越来越强、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强、思想控制越来越强。

四个表现

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皇帝制:主要特征

l 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l 皇权至上:(核心内容)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l 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百官之首”;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位低权重;

太尉:主管军务,虚有其位。

(2)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

郡县制

(1)含义:“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与“道”平级,都隶属于“郡”。县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治安和公文传递的亭。

(2)影响:

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

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1)统一文字:以秦国文字统一全国文字,并命李斯制定小篆(简化的秦文)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的标准,规范车辆、道路的宽度

(4)开辟驰道(从咸阳通往各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历程

春秋:萌芽 秦:形成 汉:加强 唐:完善 宋元:发展 明清:强化

探究: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①藩镇制度下,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 有强悍的武力)。②安史之乱之后形成的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3.北宋

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使地方政权失去格局的物质基础)

4.元朝:行省制度

(1)机构设置: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

行省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长官产生方式:朝廷任命

(2)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郡县制与行省制

二、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中外朝制度

l 中朝(决策):侍从、秘书—尚书令、侍中

l 外朝(执行):三公九卿制

l 意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③隋唐时期尚书省下设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作用

①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加强。

②三省之间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朝

(1)内容: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意义: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5.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府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3、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5、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内容: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的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影响:

世家大族把持制度,影响中央集权和统治的巩固

3、隋唐:科举制

(1)创立及完善

l 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l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l 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l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l 唐玄宗时,考诗歌。

(2)历史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1)创立:隋文帝首创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形成。

(2)完善:唐增加考试科目、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试作弊。

(4)僵化: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5)废除:1905年正式废除。

(6)新生:1994年中国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逐渐形成

演变

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帐号已注销

2020-10-16 · TA获得超过5.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1740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演变

一、奴隶社会

1、禅让制
(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的设立。
3、宗法制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会

1、专制开端
(1)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专制强化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3、专制顶峰
(1)宰相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3)军机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0-10-16 · TA获得超过941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万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782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历朝制度继承与发展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势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部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9.清时设南书房,设军机处,废内阁,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摆渡人灬度人
2020-10-16 · TA获得超过470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636万
展开全部
一、从宗法等级走向契约雇佣

周朝以来,中国形成了第一种稳定的地方——中央关系,即:周天子依托其家臣控制一部分广大、富裕的土地作为王畿。同时以分封旧贵族和同姓贵族的形式,出卖一部分地方治权的形式,形成地方拱卫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态势;从上到下均遵守一套严苛的宗族礼法等级制度,保证了周王室天子位的稳定性。此时中央直属区域内,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军事中心所在,因此周天子可以居镐京而控天下。这一历史阶段持续了275年,即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东周以来,由于东周天子是由诸侯国扶持即位的,其政治基础并不牢固,正统性也不强,因此必须以向地方做利益输送为手段,换取地方承认天子权威,由此,一大部分地方邦国从此逐步摆脱了周天子的控制,开始独立自主地走上了强国的道路;同时,周天子委任家臣作为王畿官僚,以一部分采邑供给其使用的政治生态逐步破产,周天子家臣也开始在王畿内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周天子本人对王畿,乃至对国家的控制力也就随此而下降了。到郑庄公称霸时期,“周郑互质”事件的发生表明,周天子及其治下已经沦落成为一个与其他邦国没有区别的小邦国了。

春秋以来,一部分原来已经衰落、但又靠着商业等手段崛起的旧贵族子弟,如管仲等,开始出入宫廷,成为各个邦国的政务官,在各国君主的授权下进行政治改革,周朝的国野制和对地方六行的考课制度至此全面破产。最终,齐桓公于中原举行会盟,“霸主”制度正式建立,而此时周天子也不得不臣服于霸主的淫威,而对此只能听之任之了。此时实际上,中原大地遵循的是一种类似日本天皇-幕府制度的关系,霸主作为幕府大将军总理全国诸侯,天皇则仅仅作为象征,受到诸侯国承认。这一时间段持续了约294年,即公元前770到前476年。

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时,由于周天子不敢也不能对此事件作出干涉,诸侯国最终发现周天子基于礼法的权威已经不再牢靠,因此开始更加肆无忌惮起来。同时,由于铁器牛耕的普及,一部分自耕农家庭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基于“同阶级均贫富,巨大的贫富差距只体现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周代制度已经破产,新生的基于私有制的地主阶级已经开始急速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基于俸禄制度的新型官僚任免制度已经全面取代了旧的委任采邑制,此时官员的俸禄以“石”、“盆”、“钟”等代指数额。

此时各国已经开始通过在黜落旧贵族收回的封地设立郡县、在君主直接控制地区设立郡县、开拓新的边疆为巩固国防设立郡县等一系列方式强化君主权威,此时君主将新设立的郡县委任于效忠于君主本人的新兴崛起的地主和商帮阶级,新的君主-地主政治同盟已经开始显露出取代旧的君主-士大夫贵族政治同盟的趋势。

各国的军事动员能力随着郡县内征兵制(三丁征一,五丁征二)和军功制度的建立快速膨胀,一系列大型军事工程拔地而起,各国均在自己的边境线上建设了漫长的长城(不仅仅对北方,也对内地)。文武分途制度全面推广,旧的贵族兼掌文武的制度已经破产,专业的军官阶级“尉”也建立起来。

最终,秦国选择了重农抑商、鼓励耕战、承认私有、三公九卿的道路,在七国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对于因为战争和动员想控制到治下每一个人的国君来说,大量的商人四处游荡是不利于征发的,因此重农不是抑商的对立面,保证动员能力才是。而鼓励耕战实际上是对新的军功阶级和旧的依赖军功保持经久不衰的贵族的妥协,很少一部分原因才是对农民的收买。

秦国对关中以外地方治理的漫不经心和原六国贵族对不甘心受秦治下的心理造成了山东诸国对秦国大规模的反扑,最终秦国灭亡。汉主刘邦信任萧何建议在关中建国,实际上成为了秦的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继承者。此时的汉朝实际上与西周无异,都是靠中央强大的军力和财力维持对地方的遥控。只不过,在汉朝的内部已经建立一种与西周截然不同的基于君主和贵族地主的政治同盟,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

二、三权的第一次平衡与崩裂

文帝、景帝和武帝时期,汉朝中央坚持贯彻对地方各诸侯国坚决打击的国策,最终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达成了秦国当年没有做到的事情——中央的意志不经阻碍到达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在这一过程里,汉朝也继承了秦朝依赖贵族地主的特征,武帝即位以后,国家总体策略是以贵族地主打击商帮地主,但是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固结的,国家通过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打压豪强压制下去的财富流动,最终还是通过贵族地主的本地式土地兼并表现出来,并由此成为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年的主要矛盾,即——人地矛盾。只不过,在西汉人口-土地比例相当适宜、气候温度条件十分宜人的情况下,这一矛盾表现的并不突出。国家限定了土地才能创造最大的财富,所以所有的财富流动都通过土地流转表现出来——这即是土地兼并的本质。

武帝通过建立外朝,笼络了以外戚、地主阶级出身文士为主的一批能吏,以此来限制基于家世而建立起来的外朝。汉初时,由皇帝家臣总管演变来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能设百官朝会殿;但到武帝时,汉武帝通过频繁的更换丞相,废置太尉改置大将军等办法,已经严重的打击了外朝的政治权威。

同时,察举制、征辟制等的建立,使得此时代表着地方民权的地方官僚、豪强开始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中国历史上君权、相权、民权第一次开始呈现平衡态势,到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这一平衡达到其运转的最良性点。此时汉朝的意识形态是基于儒家为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的三代汉朝君主都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不过是董仲舒个人的臆想罢了,相反,汉武帝还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并不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天、受限于天。

汉元帝时代开始,由于中国本土开始进入寒冷期,大量土地减产,而拥有更强危机承受能力的地主豪强生存下来并开始兼并破产农民的家产并招募其为佃户。豪强势力在这一时期选择了理想恢复周代土地制度的儒家——因为地主豪强阶级本身想成为周代被分封的士大夫那样的阶级,这与武帝以来长期的三权共和、中央领导的方针是相悖的。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惊慌失措的汉元帝不得不依赖宦官制衡豪强,最终造成了武帝构建的政治秩序的失衡的开始。第一中华帝国已经越过了它的顶峰,并且开始走向衰落期。

这一平衡时期无疑是短暂的,约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公元1世纪罢了。

到东汉时期,由于信任儒家而善于治经史的豪强地主最终在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交易中被委任为地方实际统治者,实际上是周制分封再现。尚书台的建立、内朝天子家臣理政制度的建立和扩大,使得基于土地私有制地主经济下,选贤举能、君臣契约的关系被打破,皇权与相权失去平衡。汉和帝时代窦后临朝称制导致了中央被外戚篡权,不得不再一次向各大豪强做出妥协,减少了对其的经济打压,最终豪强开始索取政治权力,靠拢宦官,豪强割据势力和外戚势力通过宦官桥梁勾结,最终形成门阀政治,汉武帝构造皇权的根基—任用家臣理内朝而治天下的制度,由内而外被破坏。

儒家主导政策使儒家对百家的侵蚀演进到了方方面面,最终儒礼入法,百家争鸣的盛景消失,在豪强的影响下,国家开始重视礼教等级制度,豪强本身形成清流浊流之分,以指责不服从礼教的人群。

曹魏初创由霸府入朝治天下的制度,将东汉以来的形成的各级官僚二重君主性质升化到顶峰,原出身于霸府的官僚在进入朝廷之后,同时有了原家主和朝廷的首脑——皇帝两个效忠对象。最终家主不可避免的取代皇帝后,他们又成为新皇帝的鹰犬,去制衡和打击包括职业政务官在内的其他派系官僚。

曹魏时代和西晋时代通过设定八议八赎法律制度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维护汉末以来豪强地位,又通过法律取舍打压豪强的恣意妄为,通过宗王出镇要冲制度压制豪强部曲私兵。最终西晋及南朝的政治架构成为了鼓励纵容世家大族的同时扶持宦官、皇室、寒门等多个力量叠床架屋互相制衡,但这一制衡无疑是脆弱的,八王之乱后西晋灭亡。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之后,南朝长期没有对东汉、曹魏、西晋以来形成的这个制度作出改革,最终,第一帝国中华文化的代表南朝在内斗中衰弱并走向灭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芹子儿
高粉答主

2020-10-1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620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高考考题问答2020-08-12文/李天扬老师

答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过程: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过程: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巩固于西汉: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完善于隋唐: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于北宋: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发展于元朝: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