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俗话说,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不想养个熊孩子,一定要给孩子趁早树立规则意识,但是如何让“规则”二字入脑入心,很让家长们头疼。
其实,没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长大后,社会一定会教他什么是规矩。
太早立规矩担心扼杀孩子天性,太晚担心影响性格发育。那什么时候立规矩最好?
立规矩的关键期
2 岁以前,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用急着给孩子立规矩。
2 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进入第一个独立期。
这时候只要家长管教得当,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规则」,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规则」的过程,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但立规矩也是讲究有效期的。知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提出:6 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她举了 2 个生动的例子,3~4 岁的男孩跟家长闹,无非是在地上撒泼打滚;但等到孩子 14 岁,他可以离家出走,可以跳楼自杀。
6 岁以后再立规矩,就晚了。
立规矩的2大原则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会给孩子立规矩啊,但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
家长可以反思下,是否有遵守立规矩的 2 大原则——温柔且坚定。
温柔,是指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气,语气平和地给孩子说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爱意。
长期通过打骂育儿管教,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低自尊心。
坚定,是指一旦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随意妥协。
比如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矩,每天只看 20 分钟动画片。但当 20 分钟结束,孩子还想再看,开始哭闹不休。家长在孩子哭了 10 分钟就妥协了。
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他能够以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只会变本加厉,哭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
立规矩的6种方法
很多家长习惯用亲子沟通、哄骗、暴力解决等方式来解决育儿问题,但这样只能暂时解决矛盾,可能下次孩子还会吵着买玩具,哭着要看动画片。
立规矩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帮助他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但大部分家长,对立规矩这件事还是有很多疑问。我们说,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和孩子的规则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6点:
① 孩子小的时候,不怕他听不懂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
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②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
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
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
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③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
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饭后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收纳好。即使后来在白宫,两个女儿也是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奥巴马夫妇认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所以,在给女儿建立规则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她们知道,自己的意见会被考虑,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她们也不应该有。
正是这种清晰一致而又“有弹性”的规则,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和规则,更好地养成好的习惯。
④ 并非规矩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
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⑤ 给孩子一个预热时间
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
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不想睡)。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睡)。”
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
⑥ 好情绪是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的前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
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
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
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
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
除了以上6点,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更顺利一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其实,没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长大后,社会一定会教他什么是规矩。
太早立规矩担心扼杀孩子天性,太晚担心影响性格发育。那什么时候立规矩最好?
立规矩的关键期
2 岁以前,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用急着给孩子立规矩。
2 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进入第一个独立期。
这时候只要家长管教得当,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规则」,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规则」的过程,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但立规矩也是讲究有效期的。知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提出:6 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她举了 2 个生动的例子,3~4 岁的男孩跟家长闹,无非是在地上撒泼打滚;但等到孩子 14 岁,他可以离家出走,可以跳楼自杀。
6 岁以后再立规矩,就晚了。
立规矩的2大原则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会给孩子立规矩啊,但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
家长可以反思下,是否有遵守立规矩的 2 大原则——温柔且坚定。
温柔,是指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气,语气平和地给孩子说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爱意。
长期通过打骂育儿管教,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低自尊心。
坚定,是指一旦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随意妥协。
比如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矩,每天只看 20 分钟动画片。但当 20 分钟结束,孩子还想再看,开始哭闹不休。家长在孩子哭了 10 分钟就妥协了。
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他能够以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只会变本加厉,哭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
立规矩的6种方法
很多家长习惯用亲子沟通、哄骗、暴力解决等方式来解决育儿问题,但这样只能暂时解决矛盾,可能下次孩子还会吵着买玩具,哭着要看动画片。
立规矩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帮助他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但大部分家长,对立规矩这件事还是有很多疑问。我们说,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和孩子的规则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6点:
① 孩子小的时候,不怕他听不懂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
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②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
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
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
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③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
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饭后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收纳好。即使后来在白宫,两个女儿也是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奥巴马夫妇认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所以,在给女儿建立规则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她们知道,自己的意见会被考虑,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她们也不应该有。
正是这种清晰一致而又“有弹性”的规则,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和规则,更好地养成好的习惯。
④ 并非规矩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
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⑤ 给孩子一个预热时间
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
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不想睡)。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睡)。”
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
⑥ 好情绪是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的前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
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
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
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
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
除了以上6点,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更顺利一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应该给孩子怎样立规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弄清楚孩子对于父母立下的规矩为什么抵触,自己给孩子立下的规矩是否合理恰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给孩子立的十条家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