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家庭背景 人生经历
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祖籍地是长乐横岭乡,现在叫福州市长乐区横岭村。冰心的曾祖父谢以达这一辈进城谋生。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欧美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例如,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黎巴嫩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扩展资料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
《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冰心鲜为人知的家世:从没受过苦,一直被爱包围,婚姻经历坎坷
冰心是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留下《小桔灯》、《寄小读者》等作品,她的文字温暖人心在,所以一直有很多人读她的作品,怀念她的人。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冰心,还是要从她的家世谈起。
冰心祖父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承父业,做了教书先生,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却弃文从武,经同乡严复提携靠近天津的水师学堂。作为一名必详舰上的青年军官,父亲到过英国、日本等几个国家。1903年初,谢葆璋奉调去烟台,出任设在山东的水师训练营管带,负责训练海军士兵,并参与创办和管理烟台海军学堂。就是在这里,母亲和会讲故事的小勇勇开始教她认字读书;父亲教穿着男装的她打枪、骑马,参加各种活动,有时候夜里还指点她看星星,带给她终生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亲携带一家回到福州,冰心1912年考入福利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这在谢家的历史上很重要,在一个清静的冬夜,这位老人抚摸着小孙女的头发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啊。”1913年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师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并且开始文学创作。
冰心的生活是动荡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动荡,还有家庭的变动,跟随父亲北上南下,路途奔波,这丰富了她的生活阅历,让她在青少年时代了解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然而冰心又的确是大家庭的小姐,作为旧社会的女孩子,她并没有受到什么不公与正迫,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对她与男孩子一视同仁,一直在强大翅膀的呵护下,对社会的黑暗和贫瘠感触不多。
由于冰心前边先后两个哥哥夭折,父亲在35岁得此一女,对她宠爱有加,父亲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不知不觉中在冰心身上延续,一个小女孩就知晓社会责任和大义,为了慰劳起义的车队,群众纷纷捐款,十一岁的冰心,也献出了自己积攒的十块压岁钱,送到上海《申报》,报社发给她一张收条,上面写着“幼女谢婉莹君”等字样。冰心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纸条珍藏起来,留作永久的纪念。另外两位对冰心影响较大的亲人是两个舅舅。
大舅舅杨子敬先生担任冰心父亲的文书,同盟会员,他的思想很开明,每天晚饭之后都给冰心讲故事。舅舅讲的故事涉猎广泛,有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讲述美国南部黑奴们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勇敢抗争的故事,还有古典名著《三国志》的故事,刀光剑影,深得冰心喜欢。小舅舅杨子玉当时正在唐山路矿学堂求学,每到暑假,就来烟台,他是甥侄辈们最欢迎的人,因为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和正气,又最会讲故事,林则徐烧鸦片,洪承畴卖国,都讲得有声有色,慷慨淋漓。他还带着一些禁书,都是同盟会的宣传革命道理的小册子,如《天讨》等刊物,小舅舅始终洋溢着一种正气浩然的革命气氛,吸引了冰心的注意。
母亲是一位坚韧慈祥的中国女性,父亲就职海军期间,母亲一方面要忍受与丈夫别离的痛苦,一方面要用孱弱的身体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她热爱读书、追求进步,母亲的身世和品格都深深影响到了冰心的个人气质,她对母亲的赞美和爱几乎成了她创作的永恒主题。冰心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成人,对家庭也充满了爱和感激,小时候听到祖父读书时的贫穷和经历就潸然泪下,而对父母也是体谅和爱惜居多,很少有叛逆的情绪,对家庭充满了爱和维护之情,这在“五四”一代作家中几乎可以说是异端了,这是冰心独特的成长经历。
冰心是家庭的宠儿,这份幸运还延续到后来的爱情婚姻生活。1923年8月,燕京大学本科毕业的冰心,得到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会,前往美国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在轮船上,她遇到了清华的留学生吴文藻。吴文藻平时博览群书,他了解到冰心要选修英国文学,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证论家的书,问她看过没有?冰心却都没有看过。吴文藻很直率地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这句话让一向被众星捧月的冰心很受震动,吴文藻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首次见面就肯如此坦率地进言,使冰心对他暗生好感。到达美国后吴文藻给冰心寄来了一张明信片,冰心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吴文藻是一个酷爱读书和买书的人,每逢他买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就寄给冰心。冰心一收到书就赶紧看,看完就写信报告她的体会和心得,像看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一样的认真,就在彼此的书信往来中,两个游子的心走近了。
1928年冬,吴文藻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到了冰心任教的燕京大学,获得双方父母应允,举行了简单温馨的婚礼,司徒雷登校长还给他们做了证婚人。他们一生的婚姻,算起来也经历了一些坎坷和挫折,却始终在一起共同面对。他们先是在北京度过了几年安静幸福的时光,之后抗战爆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举家迁移,先后居住在云南和四川,带着三个孩子,过着十分清艰苦的日子。抗战结束后,冰心又跟随吴文藻去日本,解放后随着新中国的一声号角,他们辗转回到祖国身边。
在那段特殊时期,他们同样不能幸免,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在艰难中度日。他们的家庭和时代的大事一起经历银转起伏,这样的起伏一般的家庭都难以革免,严格说起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灾难,这些外部的困难和流浪并不能直接影响到内部稳固的堡垒,他们携手一起走过战乱、劫难,直到八十年代,吴文藻去世,他们相濡以沫的传奇才告一段落。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