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事例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一个老得掉了牙的故事,说的是孙禄堂在华北蒲阳拳社教功时,宽阔的操场上,众弟子个个练的是热热闹闹,练连环六合锁口末砂刀枪的有如枪刀走游龙,练二、三、六合龙形连环剑的也真如剑奔似飞霞,练五行十二拳形的更是拳如流星闪电,场面甚为壮观......[em05]
但与此景象成鲜明对比的是,操场边的枣林中,齐公博一人在站三体式桩功,对身边龙腾虎跃的场面竟象是无知无觉...汗珠儿从他的脸颊上滴落胸前,衣衫湿透了,脚下的土也被打湿了一圈。孙先生走到他身旁,给他摆了摆姿势,有师傅关怀,齐公博顿觉胸中舒畅,呼吸更加和顺[em14]
过了一会,孙先生说:“两个时辰了,歇歇吧。”齐公博才收了式子。孙禄堂先生看着浑身热汗津津的齐公博,颇有感触地说:“你可知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就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测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这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础,一切拳法虽变化万端,却都起于三体式。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勿求速达,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齐公博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点点头,却不由自主地向那些正在演练刀枪拳棒的师兄弟们望去。
孙禄堂先生明白齐公博的心意,笑说:“心又急了吧。”
齐公博忙转过头说:“不,师傅,我这三体式站了快二年了,拳趟却......”
原来,这齐公博天性憨直,悟性不佳,别的师兄弟一天就能学会的拳趟,他学三天也记不全。只是他求艺心切,决心比谁都大,劲头比谁都足。孙禄堂先生很是喜欢他,为了让他学好形意拳,只准他每日站三体式。齐公博可谓是个咬钉嚼铁的的硬汉,一连二两年的时间,都专心致志,苦练不辍。可是这三体式还要站多久?自已一趟拳都没学,还要落在师兄弟的后面多远呢?也难怪年轻人心急了。
孙禄堂先生拍拍齐公博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说觉得落了后,为师却不这样看,俗语说‘功到自然成’,你切不可心急”。说罢孙先生扬长而去。
齐公博望着师傅的背影,无奈地只好再抹一把头上的热汗,又全神贯地站起了三体式。
一年过去,齐公博仍独自在枣林中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的站着三体式,头上热气腾腾,上体松空,下体稳重磁石,浑身上下打成一片,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孙禄堂先生轻轻走到齐公博的身后,先生默默地观察了好一阵,,突然猛地向前,一把捋住齐公博推出的手掌,用力向前一拉,同时飞起一脚朝齐公博的前腿踢去......只听“扑!”的一声,毫无准备的齐公博,整个身子竟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前翻,又稳落地上,仍一个三体式的姿势站在那里,整个身子如铜打铁铸一般。
孙先生看罢,高兴得连声说:“你的功夫练成了,功夫练成了。”齐公博不明其意,憨笑说:“师傅,我整整三个年头,只会站一个三体式,怎就练成了?”
孙禄堂双眸闪着极兴奋的光芒,说:“功到自然成,你这三年苦练,已打下了最难得的功底,现在你可以练拳趟了,只要你苦心研练,半年后,我保你的功夫能超过所有的师兄、师弟。”
转眼,半年过去了。操场上,蒲阳拳社的学生们都在用惊愕的目光望着齐公博演练形意拳。只见他:神采飞扬,双眸似电。他行如龙,纵如虎,避如猿,掌如熊,气如神,快如风,纵横往来,追形随影......众人都看呆了。孙先生命几个师兄上去与其比手较技,齐公博三年的桩功早已内劲充盈,整体已具备“手起如箭落如风”的快速、勇猛的强大功力,师兄们都一一被击倒在地,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天性憨直,悟性不佳的齐公博。
孙禄堂先生,笑着对众弟子说:“这就是‘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公博不畏风雪雨霜,吃了三年桩功之苦,才得今日的技能,这一点是你们众人所不及的。”
三年后,齐公博形意拳的功夫大进,成了北国有名的形意拳师
但与此景象成鲜明对比的是,操场边的枣林中,齐公博一人在站三体式桩功,对身边龙腾虎跃的场面竟象是无知无觉...汗珠儿从他的脸颊上滴落胸前,衣衫湿透了,脚下的土也被打湿了一圈。孙先生走到他身旁,给他摆了摆姿势,有师傅关怀,齐公博顿觉胸中舒畅,呼吸更加和顺[em14]
过了一会,孙先生说:“两个时辰了,歇歇吧。”齐公博才收了式子。孙禄堂先生看着浑身热汗津津的齐公博,颇有感触地说:“你可知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少如麟角?就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在形象处猜测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这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础,一切拳法虽变化万端,却都起于三体式。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勿求速达,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
齐公博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点点头,却不由自主地向那些正在演练刀枪拳棒的师兄弟们望去。
孙禄堂先生明白齐公博的心意,笑说:“心又急了吧。”
齐公博忙转过头说:“不,师傅,我这三体式站了快二年了,拳趟却......”
原来,这齐公博天性憨直,悟性不佳,别的师兄弟一天就能学会的拳趟,他学三天也记不全。只是他求艺心切,决心比谁都大,劲头比谁都足。孙禄堂先生很是喜欢他,为了让他学好形意拳,只准他每日站三体式。齐公博可谓是个咬钉嚼铁的的硬汉,一连二两年的时间,都专心致志,苦练不辍。可是这三体式还要站多久?自已一趟拳都没学,还要落在师兄弟的后面多远呢?也难怪年轻人心急了。
孙禄堂先生拍拍齐公博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说觉得落了后,为师却不这样看,俗语说‘功到自然成’,你切不可心急”。说罢孙先生扬长而去。
齐公博望着师傅的背影,无奈地只好再抹一把头上的热汗,又全神贯地站起了三体式。
一年过去,齐公博仍独自在枣林中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的站着三体式,头上热气腾腾,上体松空,下体稳重磁石,浑身上下打成一片,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孙禄堂先生轻轻走到齐公博的身后,先生默默地观察了好一阵,,突然猛地向前,一把捋住齐公博推出的手掌,用力向前一拉,同时飞起一脚朝齐公博的前腿踢去......只听“扑!”的一声,毫无准备的齐公博,整个身子竟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前翻,又稳落地上,仍一个三体式的姿势站在那里,整个身子如铜打铁铸一般。
孙先生看罢,高兴得连声说:“你的功夫练成了,功夫练成了。”齐公博不明其意,憨笑说:“师傅,我整整三个年头,只会站一个三体式,怎就练成了?”
孙禄堂双眸闪着极兴奋的光芒,说:“功到自然成,你这三年苦练,已打下了最难得的功底,现在你可以练拳趟了,只要你苦心研练,半年后,我保你的功夫能超过所有的师兄、师弟。”
转眼,半年过去了。操场上,蒲阳拳社的学生们都在用惊愕的目光望着齐公博演练形意拳。只见他:神采飞扬,双眸似电。他行如龙,纵如虎,避如猿,掌如熊,气如神,快如风,纵横往来,追形随影......众人都看呆了。孙先生命几个师兄上去与其比手较技,齐公博三年的桩功早已内劲充盈,整体已具备“手起如箭落如风”的快速、勇猛的强大功力,师兄们都一一被击倒在地,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天性憨直,悟性不佳的齐公博。
孙禄堂先生,笑着对众弟子说:“这就是‘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公博不畏风雪雨霜,吃了三年桩功之苦,才得今日的技能,这一点是你们众人所不及的。”
三年后,齐公博形意拳的功夫大进,成了北国有名的形意拳师
展开全部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其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000多种成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从16岁那年开始陆续发明了自动电报机、自动数票机、打字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其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000多种成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从16岁那年开始陆续发明了自动电报机、自动数票机、打字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学习认真,上帝是不会亏待我们的。但是并非学习习惯差、成绩差;逃过学就没有出息,只要肯下功夫,照样能取得成功。
爱迪生是着名的发明大王,这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小学都没有读完:爱迪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瞧不起他,并且,他还被认为是低能儿,只学习了三个月便退学了。他的妈妈当过乡村教师,便在家中教他学习、认字……六年过去了,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十二岁的他不得不在列车上卖报,并且他还在列车上做实验。有一次,他差点把“实验室”烧起来了,列车长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一只耳朵失聪。虽然他为做实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锲而不舍,始终不放弃这个理想,终于在十六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随后,他又陆续发明了两千多项发明,这让他一生的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这个事例不能打动你的话,那就再给你讲一个吧:李白,他是唐朝着名诗人,一生创作成百上千首诗歌,但是他小时候还逃过学:那时,李白整天都在读一些深奥难懂的文章,如果背不出来,就会被老师打手板。李白觉得读书难,于是就逃学了。李白独自来到小溪边,发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棒,李白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疑惑不解地问:“那要磨到什么呀?”老婆婆自信的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听了,心想:老婆婆年纪这么大,还决心把铁棒磨成针,我小小年纪却怕上学,还不如这位老婆婆。从此以后,李白在也不逃学了,他刻苦学习,以至后来,他写的诗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李白逃学,在世人眼里,他们不是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十分有出息,是世人的榜样。一个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成为了发明大王;一个因为怕读书而逃学的李白却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为什么呢?是上帝偏爱他们吗?不是。是他们运气好吗?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在“后天”下了功夫;在“后天”改掉了坏习惯和不足。因为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爱迪生是着名的发明大王,这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小学都没有读完:爱迪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瞧不起他,并且,他还被认为是低能儿,只学习了三个月便退学了。他的妈妈当过乡村教师,便在家中教他学习、认字……六年过去了,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十二岁的他不得不在列车上卖报,并且他还在列车上做实验。有一次,他差点把“实验室”烧起来了,列车长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一只耳朵失聪。虽然他为做实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锲而不舍,始终不放弃这个理想,终于在十六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随后,他又陆续发明了两千多项发明,这让他一生的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这个事例不能打动你的话,那就再给你讲一个吧:李白,他是唐朝着名诗人,一生创作成百上千首诗歌,但是他小时候还逃过学:那时,李白整天都在读一些深奥难懂的文章,如果背不出来,就会被老师打手板。李白觉得读书难,于是就逃学了。李白独自来到小溪边,发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棒,李白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疑惑不解地问:“那要磨到什么呀?”老婆婆自信的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听了,心想:老婆婆年纪这么大,还决心把铁棒磨成针,我小小年纪却怕上学,还不如这位老婆婆。从此以后,李白在也不逃学了,他刻苦学习,以至后来,他写的诗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李白逃学,在世人眼里,他们不是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十分有出息,是世人的榜样。一个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成为了发明大王;一个因为怕读书而逃学的李白却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为什么呢?是上帝偏爱他们吗?不是。是他们运气好吗?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在“后天”下了功夫;在“后天”改掉了坏习惯和不足。因为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鉴真东渡
鉴真18岁出家为僧,刻苦学习佛法。742年日本派荣壑、普照来华邀请鉴真高僧去日本担任佛教传戒师,鉴真先后三次东渡失败,船被漂到海南岛。753年,日本第十次派使者来华,鉴真终于随日本使团东渡到了日本九州。
爱迪生发明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于是他和梦罗园的伙伴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深感不读书不能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的读起书来。他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也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不但没有答应,还更加努力地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林肯:
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轻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海伦·凯勒: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张海迪:
张海迪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愚公移山的故事:
传说北山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儿,名叫愚公。他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进出很不方便。愚公就跟家里的人商量,想挖掉这两座山。 愚公的妻子怀疑:山上的石头和土往哪儿放呢?愚公和他的儿子们不管这些,说干就干,把挖下的土和石头运到很远的渤海去,一年才来回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儿劝愚公别犯傻,这么大年纪怎么挖得平山呢?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世世代代干下去,哪有挖不平的山呢?” 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天神,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悬梁刺股:
孙敬是西汉时期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
凿壁借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匡衡,他家里非常穷苦,连书都买不起,但是他非常勤奋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王羲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徐悲鸿: 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李白: 唐朝大诗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鉴真18岁出家为僧,刻苦学习佛法。742年日本派荣壑、普照来华邀请鉴真高僧去日本担任佛教传戒师,鉴真先后三次东渡失败,船被漂到海南岛。753年,日本第十次派使者来华,鉴真终于随日本使团东渡到了日本九州。
爱迪生发明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瓦斯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于是他和梦罗园的伙伴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深感不读书不能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的读起书来。他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也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不但没有答应,还更加努力地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林肯:
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轻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海伦·凯勒: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张海迪:
张海迪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愚公移山的故事:
传说北山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儿,名叫愚公。他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进出很不方便。愚公就跟家里的人商量,想挖掉这两座山。 愚公的妻子怀疑:山上的石头和土往哪儿放呢?愚公和他的儿子们不管这些,说干就干,把挖下的土和石头运到很远的渤海去,一年才来回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儿劝愚公别犯傻,这么大年纪怎么挖得平山呢?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世世代代干下去,哪有挖不平的山呢?” 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天神,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悬梁刺股:
孙敬是西汉时期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
凿壁借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匡衡,他家里非常穷苦,连书都买不起,但是他非常勤奋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王羲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徐悲鸿: 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李白: 唐朝大诗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