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后德国人重建家园用了几年?
展开全部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被打的千疮百孔,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国家青壮年大量战死,国民流离失所,德国人几乎陷入了绝望中。据说仅仅清理柏林的废墟就需要二十年。此外,德国还遭到了盟国和苏联的无情掠夺,同时背上了巨额的赔款,这让困顿中的德国雪上加霜。但就是在这种困境中,德国人并没有屈服,顽强的德国人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的重建,重返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二战后德国已经被打废了,为何仍然能够重新崛起? 第一,虽然德国被战争打的千疮百孔,工业和基础设施损失严重,但德国的人才还在,德国高素质的国民还在,这是德国能够复兴的基础。早在一战前,德国就已经普及了全民教育,培养了数量庞大的科学家、技术工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有句话叫「 ”科教兴国”,科学和教育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二战前,德国人包揽了大部分诺贝尔奖项,其科技和人才实力可见一斑。如果战后美苏不是掠夺了德国的人才和科技成果,两国未必会发展那么快。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打烂了可以重建,但人才的培养非常困难,只要人才还在,一个国家的复兴就有希望。人才可以说是德国在战后崛起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足球队,虽然国家被打的千疮百孔,但队员水平并没有下降,只要给他们提供个足球场地稍加训练,他们仍然是一支劲旅,仍然能和中国这样的亚洲强队踢成平局。此外,德国人拥有非常强的韧性,他们对重建家园充满了渴望,他们无私的付出了很多,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对德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举个例子,战后德国人没有木头生火,但没有人去砍树,他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在地上的枯枝,德国到处仍然郁郁葱葱。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怎么会不能重新崛起。 第二,虽然德国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但这种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军事领域。在西北,盟军攻击的目标多为军事目标,大部分民用工业其实受损并不严重。战后德国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等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遭到破坏。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 ”德国75%的工业安然无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由此可见,德国大部分工业设施还存在,仍然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而战后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他们并没有对西部的占领区也就是西德(联邦德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反而是对西德进行了扶持。战后美国向联邦德国提供了130亿美元的援助,大大刺激了联邦德国的发展。实际上,到1950年,西德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同时,虽然东德的破坏比西德要严重一些,但即使如此,东德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发展水平直追西德,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战后德国进行了广泛彻底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一个优越的制度加上强大的工业和技术积累,再加上高素质的国民以及优良的发展环境,德国的经济腾飞成为了必然。同时,由于战后德国被强制实行非军事化,虽然军事力量被限制,但却客观的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德国可以把资金全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全力发展经济,这也算是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此外,由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刺激,德国工业和出口贸易直线上升,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后来,随着冷战形势日益紧张,德国被解除了军事限制,德国人很快补齐了军事的短板。如今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强国之一,除了政治地位,德国已经完成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各项条件。所以德国一直嚷着让法国把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让给欧盟,借以利用欧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使得德国重返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
展开全部
1/1471年前的今天,德国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战争,没有胜利者,特别是战败国。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人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今半个多世纪之后,德国已经是现代建筑林立的一派繁荣景象。图为二战结束时的柏林。此时的德国,举国望去皆是废墟。(美联社图片)
2/141945年科隆市航摄图片。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的地毯式战略轰炸之惨烈已经堪与纳粹的野蛮行径相比,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德国主要城市80%以上的历史建筑在炸弹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德新社图片)
3/14从大教堂的高处望去满目疮痍的美因茨。被战火夷为废土的德国城市名单举不胜举,柏林、科隆、莱比锡、马格德堡、汉堡、基尔、吕贝克、明斯特、慕尼黑、法兰克福、维尔茨堡、美因茨、纽伦堡、克桑滕、沃尔姆斯、不伦瑞克、汉诺威、弗赖堡以及德累斯顿等主要城市均无一幸免。(德意志电讯社图片)
4/141943年频临毁灭的汉诺威。照片摄于该城市著名的市场教堂(Marktkirche ,” The Church on the Marketplace”,始建于14世纪。译者注)。战争结束时整个德国几乎都被埋在瓦砾之下,其中的4亿方废砖断瓦将成为日后的西德。那些在轰炸中幸存下来、摇摇欲坠的危房和其它一些建筑,不久后也在随之而来的重建浪潮中被推倒。(德新社图片)
5/14重建工作最早的任务落在Trümmerfrauen----或称“清砾妇”----身上。战争吞噬了太多德国男人的生命,以至于盟军不得不征发所有年龄间于15-50岁的妇女从事繁重的废墟清理工作。(德新社图片)
6/141946年,德国Nissenhütten,一群自前线退役的德国士兵回到临时住宅区中的家。浩劫之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住房问题迅速凸现出来。很多无家可归的德国人不得不栖身于本图所示的应急棚屋中,另外一些人则在他们千疮百孔的住所中艰难度日。(德新社图片)
7/14希特勒喜欢大林荫、高屋顶的建筑风格,他偏爱的这些设想从来没有实现。但在战后重建德国时,一些成形于纳粹时期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还是被加以吸收利用。
8/141943年,空袭之后的柏林Neues博物馆一片狼藉。在重建战后德国的过程中,一场关于历史建筑重建思路的大辩论贯穿始终:是原样复建还是推陈出新?一些人则认为精确的复制等于掩饰战争发生过的痕迹,而其他人则认为所谓现代化忽视了战前德国悠久的历史传承。Neues博物馆重建工程在这两种思想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德意志电讯社)
9/14早在二战中,纳粹的城市规划师们开始设想一种特定的城区分划方案,以降低德国城市对空袭战损的敏感度。现代设计师们也同样着力寻求一种新构思,以求有别于自中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着德国城市规划的陈旧思路。这些新设计的美观程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图中这片建于1957年的德国首批高层公寓楼(位于汉堡市格里德堡)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德新社图片)
10/14战后德国的住房压力很快化为行动动力,各地的住宅区在仓促间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上世纪60年代中,西德平均每年新建57万套住房。东德在随后10年间也加快了居民住房的建设步伐,图中这座德累斯顿市中心的公寓楼便是其产物。(德新社图片)
11/14时至今日,不论是在原东德还是原西德,德国的城市景观线已经被图中这般的高层公寓楼群统治。很多原住民现在已开始怀念二战前那种邻里相闻绵密无间的宅居风格了。(德新社图片)
12/14竣工于2005年的德累斯顿圣女大教堂(Frauenkirche,”the Churchof Our Lady”)。在重建过程中一些德国城市的尺度规模已经恢复到和战前一模一样的水平,德累斯顿是其中之第一座。这座城市的其他一些历史性建筑也已经完成重建。(德新社图片)
13/142009年,完成重建的Neues博物馆开放首日。新馆体现了新旧元素的有机综合,在保留了战争痕迹与污染的同时,向参观者展示了一幅新旧交汇、昔日废墟与现代建物并存的融和图景。(德意志电讯社)
14/14法兰克福由摩天大楼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尽管目前怀念旧式城市风格已经成为一股愈演愈烈的风潮,德国的城市景观依旧没有发生大变更的可能性。当然,那些最不招人待见的建筑物还是会被推倒重建或改头换面。不过,创新与怀旧的争论依旧在继续。德累斯顿建筑师彼得-库卡对怀旧者们自有一番说辞:“为什么我们要为那些乐见昨日重现的退休老头们亮起绿灯呢?”
2/141945年科隆市航摄图片。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的地毯式战略轰炸之惨烈已经堪与纳粹的野蛮行径相比,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德国主要城市80%以上的历史建筑在炸弹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德新社图片)
3/14从大教堂的高处望去满目疮痍的美因茨。被战火夷为废土的德国城市名单举不胜举,柏林、科隆、莱比锡、马格德堡、汉堡、基尔、吕贝克、明斯特、慕尼黑、法兰克福、维尔茨堡、美因茨、纽伦堡、克桑滕、沃尔姆斯、不伦瑞克、汉诺威、弗赖堡以及德累斯顿等主要城市均无一幸免。(德意志电讯社图片)
4/141943年频临毁灭的汉诺威。照片摄于该城市著名的市场教堂(Marktkirche ,” The Church on the Marketplace”,始建于14世纪。译者注)。战争结束时整个德国几乎都被埋在瓦砾之下,其中的4亿方废砖断瓦将成为日后的西德。那些在轰炸中幸存下来、摇摇欲坠的危房和其它一些建筑,不久后也在随之而来的重建浪潮中被推倒。(德新社图片)
5/14重建工作最早的任务落在Trümmerfrauen----或称“清砾妇”----身上。战争吞噬了太多德国男人的生命,以至于盟军不得不征发所有年龄间于15-50岁的妇女从事繁重的废墟清理工作。(德新社图片)
6/141946年,德国Nissenhütten,一群自前线退役的德国士兵回到临时住宅区中的家。浩劫之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住房问题迅速凸现出来。很多无家可归的德国人不得不栖身于本图所示的应急棚屋中,另外一些人则在他们千疮百孔的住所中艰难度日。(德新社图片)
7/14希特勒喜欢大林荫、高屋顶的建筑风格,他偏爱的这些设想从来没有实现。但在战后重建德国时,一些成形于纳粹时期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还是被加以吸收利用。
8/141943年,空袭之后的柏林Neues博物馆一片狼藉。在重建战后德国的过程中,一场关于历史建筑重建思路的大辩论贯穿始终:是原样复建还是推陈出新?一些人则认为精确的复制等于掩饰战争发生过的痕迹,而其他人则认为所谓现代化忽视了战前德国悠久的历史传承。Neues博物馆重建工程在这两种思想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德意志电讯社)
9/14早在二战中,纳粹的城市规划师们开始设想一种特定的城区分划方案,以降低德国城市对空袭战损的敏感度。现代设计师们也同样着力寻求一种新构思,以求有别于自中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着德国城市规划的陈旧思路。这些新设计的美观程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图中这片建于1957年的德国首批高层公寓楼(位于汉堡市格里德堡)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德新社图片)
10/14战后德国的住房压力很快化为行动动力,各地的住宅区在仓促间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上世纪60年代中,西德平均每年新建57万套住房。东德在随后10年间也加快了居民住房的建设步伐,图中这座德累斯顿市中心的公寓楼便是其产物。(德新社图片)
11/14时至今日,不论是在原东德还是原西德,德国的城市景观线已经被图中这般的高层公寓楼群统治。很多原住民现在已开始怀念二战前那种邻里相闻绵密无间的宅居风格了。(德新社图片)
12/14竣工于2005年的德累斯顿圣女大教堂(Frauenkirche,”the Churchof Our Lady”)。在重建过程中一些德国城市的尺度规模已经恢复到和战前一模一样的水平,德累斯顿是其中之第一座。这座城市的其他一些历史性建筑也已经完成重建。(德新社图片)
13/142009年,完成重建的Neues博物馆开放首日。新馆体现了新旧元素的有机综合,在保留了战争痕迹与污染的同时,向参观者展示了一幅新旧交汇、昔日废墟与现代建物并存的融和图景。(德意志电讯社)
14/14法兰克福由摩天大楼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尽管目前怀念旧式城市风格已经成为一股愈演愈烈的风潮,德国的城市景观依旧没有发生大变更的可能性。当然,那些最不招人待见的建筑物还是会被推倒重建或改头换面。不过,创新与怀旧的争论依旧在继续。德累斯顿建筑师彼得-库卡对怀旧者们自有一番说辞:“为什么我们要为那些乐见昨日重现的退休老头们亮起绿灯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被打的千疮百孔,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国家青壮年大量战死,国民流离失所,德国人几乎陷入了绝望中。实际上,到1950年,西德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战以后,德国人重建家园用了短短的几十年就已经建好了。他们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的快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