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末局势动荡,身处困境中的清廷是如何自保的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再一次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这次不比先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这次清廷不仅要解决东南沿海的防御问题,还要应对沙俄对新疆的侵略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主意的清廷选择让朝野上下的大臣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由清廷进行最终裁定。如此,便引发了持续半年之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自然风光极好的新疆
李鸿章主张"海防论",坚持放弃新疆
在清廷向群臣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李鸿章便提出了他的主张:主张海防而舍弃塞防,即所谓的"海防论"。在李鸿章的战略构想中,将日本对清帝国的威胁提高到了沙俄对清帝国的威胁之上。也就是说,日本比沙俄要更加危险。对此,海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史振卿教授和肖凯键硕士在《近代化格局中李鸿章的政治生涯转折——"塞海两防"辩论》一文中曾经提到:
···日本一心谋划入侵中国,日本若强大,则可让中国失去高丽,届时东三省和直隶山东皆受影响,京师也会受到严重威胁。虽然西方列强对中国均存在有威胁,如俄于新疆,英于缅甸,法于越南,但这相对于日本带来的威胁是较小的。
重视海防而轻塞防的李鸿章
李鸿章之所以选择放弃新疆,主张强化东南沿海的防御,想来还应有其他两个原因:
其一,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李鸿章已经意识到清廷无法全面维护帝国的统一。既然如此,那么就不如选择维护相对"重要"的地区。东南沿海不仅是清廷每年的税收要地,而且还是开展洋务运动的"桥头堡"。一旦东南沿海再度遭到战火,清廷想要中兴帝国的目标似乎就再也无法达成了。
其二,此时的李鸿章尚且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源自于"列强从水上而来"。对于陆地作战,李鸿章及清廷仍抱有一丝幻想:认为陆军仍可以应付传统意义上的陆战;而东南沿海的陆海防备力量,才应当得到重点强化。但帝国的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索性不如弃新疆而保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