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希望高手帮忙!!急啊。坐等!
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
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
展开全部
1、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 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 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 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 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 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 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 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后兮, , , 及先王之踵武” 。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 “举贤而授能兮,循 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 ; 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艺术特色: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 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 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 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 五子用失 “ 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 浞又贪夫厥家。 浇 身被服强圉兮, 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 乃遂 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长。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 “余既滋兰之 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 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 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 ” 《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 ) 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 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 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 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 、 、 、 、 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 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 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 ” “!?□郁邑而□傺兮” , 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 , 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离骚》 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 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 。诗中无论是主人 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 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离骚》 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 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 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 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 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 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2、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创建了一种新的文体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诗歌的先河
大量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先河(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开端)
香草美人的比喻流行后世
3、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 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 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 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 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 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 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 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 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 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 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 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 《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 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 《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 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 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 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 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借悲秋来抒写“贫士 失职”的“不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诗人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不象屈原那样激烈和执著,情 调相对有些低沉。诗中悲秋感怀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 法,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秋 风辞》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 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咏秋》,湛 方生的《秋夜诗》,何瑾的《悲秋夜》等,都与《九辩》 一脉相承。此后继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以 丰富的想象和铺陈的手法来描绘女性的神情与体貌,在 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类作品可能渊源于《离 骚》中上天求女的传统,但多佚荡的情思而少讽谕的意 味。汉以后如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司马相如的《美 人赋》、曹植的《洛神赋》、谢灵运的《江妃赋》等, 均由此发端;至南朝梁、陈间,更演化为宫体、艳情诗 的末流。《风赋》一篇,以“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 雌风”作对比,写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生活差别,虽属 游戏娱乐文章,但多少带有一些讽谏意味,在写法上对 后代作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 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 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姜亮夫) 宋玉和他的《九辩》 屈原之后,祖述“风骚”的楚辞作家俊才辈出,群芳竞秀,蔚为大观。在众多的诗人中,崛起于战国末季的楚国,卓尔不群、才华横溢的佼佼者便是宋玉。他是服膺屈原而又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楚辞大家。虽然他的品格志行和艺术造诣难与屈子相侔,但是,在汉文学史上,却屈宋并称,相沿至今。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曾感慨万端地咏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诗句表达了他对宋玉的悼惜爱重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宋玉的身世、情志与艺术成就。 宋玉的身世 关于宋玉的生平事迹与艺术生涯,史料极少,而且互有牴牾,真伪莫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从纷繁的乱丝中理出一点端绪,争取比较正确地认识这位独步一世的才士。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又,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又,《汉书·地理志》曰:“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以上记述是比较可信的。此外,某些古代文献,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韩诗外传》(卷七)、《新序·杂事(第一)、(第五)》、《楚辞章句》(卷九)等。 综合各方面比较可信的资料,我们可以基本上勾画出宋玉小传的轮廓: 宋玉,是晚于屈原的楚人,为屈原的后辈,与唐勒、景差同时,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死于楚亡之际。虽不是屈原的受业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师承屈原的风格,却又自出机杼,另立门户。“悲秋”,便是宋玉赋的特征之一。他是寒门素族的贫士,为了谋求出路和报效君国,曾经离乡背井远适京都等地。几经周折,百般营求,当过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虽然官卑职小,但凭着他那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谈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赏识。谁知宦海风波,仕途崎岖,他不为乱世所容,横遭奸佞谗害,而昏君信谗易怒,终于被黜失职,落魄江湖,潦倒终生。他忠君爱国,始终希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怀抱。但是,君门九重,忠悃(kǔn)难申。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却不能象屈原那样冒死谏诤;只是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态度对待黑暗的现实与不幸的遭际。他托志芳洁,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他是一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宋玉留下了哪些作品 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呢?这是自古至今难以质证的问题。《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但篇目已不可考;而现存题为宋玉赋者则仅有十四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文选》和《古文苑》等书还载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数篇,古今许多学者经过研核鉴别,多认为《招魂》乃屈原所作,《九辩》为宋玉所作,其他均系后人伪托。现举几例: 一 《文选》、《古文苑》等书所录各篇散文赋的体式,并非楚辞体;而是西汉司马相如所创制的那种散文赋体。这种体式不是宋玉所处的战国时期所能产生的。所以,如果定要说它们是宋玉之作,那么,这位宋玉就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楚人了。 二 这些作品多为宋玉与楚王对话的形式,而在叙事行文中又常称“楚王”、“楚襄王”,以常理揆(kuí)之,宋玉既是楚人,就不能在称本国国君时冠一“楚”字,更不能在国君生前预称其溢号。 三 《笛赋》有言:“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得其雌焉。”如果认定宋玉主要生活年代为楚襄王时,而荆轲刺秦王则在楚王负刍元年,晚于襄王数十年,那么,荆轲的典故就决不会被几十年前的宋玉所引用。退一步说,即使负刍元年宋玉尚存,也不会将同时的故事这样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四 这些作品多是明显地以第三者口吻写的。宋玉不应在作品中直呼己名,如“宋玉、景差侍”、“问于宋玉曰”、“宋玉对曰”,等等。 五 《高唐赋》述曰:“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显系后人追记之词。 六 《高唐赋》、《神女赋》、《高唐对》共叙一事;《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内容相仿,文气格调雷同。尤其《高唐对》一篇,文字与《高唐赋》首段基本一致,只将神女自述之言增益四句,实乃《高唐赋》首段的重录。试问宋玉一人缘何重复制作同一题材之文章? 七 《古文苑》成书较晚(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得之于佛寺中,后经南宋韩元吉、章樵厘订注释),而《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却首次被它所著录。假令此等作品确系宋玉所撰,那么,去古未远而且见闻广博的刘向、王逸何以不将其收入《楚辞》?
艺术特色: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 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 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 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 五子用失 “ 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 浞又贪夫厥家。 浇 身被服强圉兮, 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 乃遂 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长。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 “余既滋兰之 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 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 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 ” 《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 ) 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 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 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 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 、 、 、 、 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 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 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 ” “!?□郁邑而□傺兮” , 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 , 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离骚》 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 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 。诗中无论是主人 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 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离骚》 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 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 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 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 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 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2、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创建了一种新的文体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诗歌的先河
大量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先河(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开端)
香草美人的比喻流行后世
3、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 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 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 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 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 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 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 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 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 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 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 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 《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 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 《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 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 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 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 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借悲秋来抒写“贫士 失职”的“不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诗人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不象屈原那样激烈和执著,情 调相对有些低沉。诗中悲秋感怀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 法,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秋 风辞》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 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咏秋》,湛 方生的《秋夜诗》,何瑾的《悲秋夜》等,都与《九辩》 一脉相承。此后继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以 丰富的想象和铺陈的手法来描绘女性的神情与体貌,在 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类作品可能渊源于《离 骚》中上天求女的传统,但多佚荡的情思而少讽谕的意 味。汉以后如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司马相如的《美 人赋》、曹植的《洛神赋》、谢灵运的《江妃赋》等, 均由此发端;至南朝梁、陈间,更演化为宫体、艳情诗 的末流。《风赋》一篇,以“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 雌风”作对比,写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生活差别,虽属 游戏娱乐文章,但多少带有一些讽谏意味,在写法上对 后代作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 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 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姜亮夫) 宋玉和他的《九辩》 屈原之后,祖述“风骚”的楚辞作家俊才辈出,群芳竞秀,蔚为大观。在众多的诗人中,崛起于战国末季的楚国,卓尔不群、才华横溢的佼佼者便是宋玉。他是服膺屈原而又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楚辞大家。虽然他的品格志行和艺术造诣难与屈子相侔,但是,在汉文学史上,却屈宋并称,相沿至今。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曾感慨万端地咏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诗句表达了他对宋玉的悼惜爱重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宋玉的身世、情志与艺术成就。 宋玉的身世 关于宋玉的生平事迹与艺术生涯,史料极少,而且互有牴牾,真伪莫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从纷繁的乱丝中理出一点端绪,争取比较正确地认识这位独步一世的才士。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又,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又,《汉书·地理志》曰:“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以上记述是比较可信的。此外,某些古代文献,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韩诗外传》(卷七)、《新序·杂事(第一)、(第五)》、《楚辞章句》(卷九)等。 综合各方面比较可信的资料,我们可以基本上勾画出宋玉小传的轮廓: 宋玉,是晚于屈原的楚人,为屈原的后辈,与唐勒、景差同时,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死于楚亡之际。虽不是屈原的受业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师承屈原的风格,却又自出机杼,另立门户。“悲秋”,便是宋玉赋的特征之一。他是寒门素族的贫士,为了谋求出路和报效君国,曾经离乡背井远适京都等地。几经周折,百般营求,当过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虽然官卑职小,但凭着他那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谈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赏识。谁知宦海风波,仕途崎岖,他不为乱世所容,横遭奸佞谗害,而昏君信谗易怒,终于被黜失职,落魄江湖,潦倒终生。他忠君爱国,始终希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怀抱。但是,君门九重,忠悃(kǔn)难申。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却不能象屈原那样冒死谏诤;只是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态度对待黑暗的现实与不幸的遭际。他托志芳洁,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他是一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宋玉留下了哪些作品 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呢?这是自古至今难以质证的问题。《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但篇目已不可考;而现存题为宋玉赋者则仅有十四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文选》和《古文苑》等书还载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数篇,古今许多学者经过研核鉴别,多认为《招魂》乃屈原所作,《九辩》为宋玉所作,其他均系后人伪托。现举几例: 一 《文选》、《古文苑》等书所录各篇散文赋的体式,并非楚辞体;而是西汉司马相如所创制的那种散文赋体。这种体式不是宋玉所处的战国时期所能产生的。所以,如果定要说它们是宋玉之作,那么,这位宋玉就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楚人了。 二 这些作品多为宋玉与楚王对话的形式,而在叙事行文中又常称“楚王”、“楚襄王”,以常理揆(kuí)之,宋玉既是楚人,就不能在称本国国君时冠一“楚”字,更不能在国君生前预称其溢号。 三 《笛赋》有言:“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得其雌焉。”如果认定宋玉主要生活年代为楚襄王时,而荆轲刺秦王则在楚王负刍元年,晚于襄王数十年,那么,荆轲的典故就决不会被几十年前的宋玉所引用。退一步说,即使负刍元年宋玉尚存,也不会将同时的故事这样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四 这些作品多是明显地以第三者口吻写的。宋玉不应在作品中直呼己名,如“宋玉、景差侍”、“问于宋玉曰”、“宋玉对曰”,等等。 五 《高唐赋》述曰:“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显系后人追记之词。 六 《高唐赋》、《神女赋》、《高唐对》共叙一事;《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内容相仿,文气格调雷同。尤其《高唐对》一篇,文字与《高唐赋》首段基本一致,只将神女自述之言增益四句,实乃《高唐赋》首段的重录。试问宋玉一人缘何重复制作同一题材之文章? 七 《古文苑》成书较晚(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得之于佛寺中,后经南宋韩元吉、章樵厘订注释),而《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却首次被它所著录。假令此等作品确系宋玉所撰,那么,去古未远而且见闻广博的刘向、王逸何以不将其收入《楚辞》?
展开全部
1、主题思想:《离骚》表达了诗人对楚国谗佞当道、忠贤废黜的黑暗现实的深刻反省和批判,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处境的悲愤,以及殷切盼望楚王能够举贤任能,改革楚国政治,发展强大楚国的爱国精神。艺术特色: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2、表现:一、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创建了一种新的文体。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三、文人创作诗歌的先河。四、大量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先河(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开端)。五、香草美人的比喻流行后世。
3、地位:宋玉是继屈原以后的辞赋大家,其创作的总体成就不及屈原,但其在文辞上的开拓,对于后世辞赋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可以说,宋玉在文学史上对于辞赋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于后世辞赋的壮大其历史作用不可或缺。
大概总结了一哈,仅供参考......
2、表现:一、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神话传说,创建了一种新的文体。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三、文人创作诗歌的先河。四、大量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先河(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开端)。五、香草美人的比喻流行后世。
3、地位:宋玉是继屈原以后的辞赋大家,其创作的总体成就不及屈原,但其在文辞上的开拓,对于后世辞赋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可以说,宋玉在文学史上对于辞赋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于后世辞赋的壮大其历史作用不可或缺。
大概总结了一哈,仅供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屈原·离骚简介》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祗”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藉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的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片其中闪耀著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徵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涤讪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 郁邑而 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 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总总”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超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离骚》图 清代门应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祗”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藉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的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片其中闪耀著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徵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涤讪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 郁邑而 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 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总总”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超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离骚》图 清代门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朋友,已经发你邮箱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