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怎麽理解孟子?有什麽或者为什麽不同?

 我来答
龙源期刊网
2020-11-18 · 版权期刊、优质文章数字内容发行平台
龙源期刊网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 ——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摘 要: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关键词:朱熹;《孟子》;仁民而爱物;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2-0065-05 对于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①,当今不少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诠释,以为孟子主张像爱人那样爱护自然万物。事实上,先秦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因此不可能爱物如同爱人。关于这一点,朱熹《孟子集注》作了明确阐述。然而,正是由于物与人是不同的,朱熹主张根据自然物的不同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正是一种不同于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 一、“仁民而爱物”与自然的开发利用 孔子讲仁,仁即“爱人”,并且以“孝”为本。孔子没有明确讲“爱物”,但据《论语·述而》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据《礼记·祭义》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另据《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载,齐人高柴“开蛰不杀,方长不折”,孔子曰:“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孟子明确讲“仁民而爱物”。关于“爱物”,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②宋代张载《西铭》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③,二程则说:“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④显然,“爱物”是儒家的一个传统。 朱熹《孟子集注》对“爱物”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物,谓禽兽草木;爱,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⑤朱熹认为,《孟子》“仁民而爱物”之“物”,指的是禽兽和草木,即动物与植物;“爱物”之“爱”,指的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爱物”,指的是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朱熹还说:“爱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