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 我来答
那些故事有点远
2021-04-27 · TA获得超过68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90
展开全部

魏延,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无论是在演义中还是在历史上,他都是蜀汉集团军方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最佳第六人,后期随着这五人的先后去世,魏延成为了诸葛亮手下的第一大将,是诸葛亮心中蜀汉集团唯一可以抗衡张郃的将领。

关于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说法是出自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上并无此记载。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与《三国志》中的魏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而诸葛亮设计杀魏延也只是《三国演义》小说作者的杜撰,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对魏延非常看重,甚至有偏袒之嫌。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

也许是为了后面诸葛亮杀魏延做伏笔,在魏延第一次投蜀的时候,作者就让诸葛亮表示出了对魏延的不信任。当时魏延与黄忠共同镇守长沙,但由于魏延平时傲慢少礼(魏延的这个性格到是与三国志中的记载很相似),韩玄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魏延不甘屈居人下,在韩玄要斩黄忠的时候,他直接杀了韩玄,救下黄忠,向刘备投诚。

没想到魏延的投诚非但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奖赏,反而刚一见面就让刀斧手将他推下斩首,并第一次提出了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说法。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好在刘备在一旁求情,并说出如果斩了魏延,恐怕今后无人敢降,这样诸葛亮才饶了魏延一命。此后魏延在蜀汉集团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造反的迹象,甚至在曹操对他招降的时候,他还对曹操破口大骂。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

直到五丈原诸葛亮去世,魏延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表示要反水蜀汉集团,但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安排了诸葛亮留给马岱锦囊妙计的情节,让马岱在魏延大叫“谁敢杀我”的时候偷袭魏延,将之人头砍落。

《三国志》中的魏延

《三国志》中的魏延与小说中截然不同,关于魏延的出身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简单的说了“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而且也并没有写魏延是降将出身,在刘备入蜀的时候他便跟随在刘备身边了。

刘备打下了汉中之后,将魏延封为了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此后的十年时间里,魏延一直镇守汉中,虽然没有过多的表现,但是作为独挡一面的大将,能保证自己管辖范围之内一直太平无事,也足见魏延的能力不俗。

魏延真正成为蜀汉集团军方主要人物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统管蜀国军政,他将魏延提拔为自己的亲信,将魏延封为前军司令,丞相府参谋。并给了派遣魏延出兵羌中,给了他一次完美的镀金机会,在感觉魏延的军功挣的差不多了之后,直接将魏延封侯。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一次的加封让魏延在蜀汉集团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和李严,可是地位虽然上来了,但魏延在军中的人缘却一直上不来,这一点倒是和演义中很像,史书中的记载是所有人见了魏延都会绕道走,都不愿与他正面打个招呼(当时皆避下之)。不过诸葛亮对他却是十分偏袒,在魏延与同为将军的刘琰发生争吵时,诸葛亮会选择惩罚刘琰。

三国志刘琰传: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

这样的偏袒,让魏延在军中愈发骄横,除了诸葛亮其他人他都不看在眼里。到了后期魏延与诸葛亮也会偶有分歧,当然这些分歧都是在北伐的战略方针上,最后魏延还是会选择服从诸葛亮。而诸葛亮对他一直都是非常信任,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依然担任着大将军、先锋、督前部。

甚至在诸葛亮临死前选择谁来断后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魏延。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  命,军发。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军中只有他一人能制约魏延,他也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也许会违抗军令,所以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旦魏延不撤军,那就改由姜维断后,直接命令大军撤退,至于魏延,诸葛亮并没有表示出任何要杀他的意思。

魏延被杀的真实原因

那么魏延到底是怎么被杀的呢?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说蜀汉集团中魏延的老冤家杨仪了,杨仪也是诸葛亮比较看重的一个人,当然诸葛亮主要看重的是他的能力,看重他“善论军国计策”。但是这个人能力虽强,性格却有缺陷,史书上的记载是“性狷狭”。

杨仪与魏延一样都是搞不好同事关系,刘备活着的时候,杨仪就由于和尚书令刘巴不和,遭到过刘备的贬斥。后来他与魏延都在诸葛亮的身边担任要职,两人时常发生争执,甚至在开会的时候竟然能争吵到魏延拔刀要砍他的地步,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延,身为文官的杨仪就只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躲在诸葛亮身边诉苦。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后来这两个人的这些乱事连吴国人都知道了,几乎成为了笑谈。按照杨仪“性狷狭”的性格,他心中肯定是恨死了魏延,想要寻找一切机会对魏延进行报复。终于当诸葛亮去世之后,这个机会来了。

魏延在接到了诸葛亮退军的命令之后,果然选择了反对,当时他反对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他认为“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也就是说他觉得北伐的大业不能由于诸葛亮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表面上看这个理由很大义凛然,好像是为了蜀国的大业。但是实际上这也是魏延早就想取代诸葛亮位置的一种表现,毕竟在此之前魏延表示出过这种想法“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第二,魏延对于给杨仪断后这件事,他是很难接受的,并且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可以看出魏延的这个决定带有很强的个人恩怨在里面。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杨仪有了杀他的理由。

于是在杨仪的安排下,发生了“南谷口火拼”,魏延最终死在了马岱之手,而魏延死后杨仪并没有放过他,将他的头踩在脚下狠狠的咒骂,这样还不算完,接着杨仪又诛了夷魏延的三族。

所以综上所说,魏延的死与什么脑后反骨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并且魏延也并没有打算叛乱,他只是想要借机取代诸葛亮的位置继续北伐而已。他死亡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他与杨仪之间的私人恩怨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引起的一场火拼。

我是赵帅锅
优质答主

2021-04-25 · 以史为镜,可以明智;以事为镜,可以致远
我是赵帅锅
采纳数:17 获赞数:45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病逝之前,断定魏延会有反心,于是将马岱叫过来,吩咐杀魏延的事情。但其实呢,历史上的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并没有把马岱叫来,更没有吩咐杀魏延的事情。

关于魏延的安排,诸葛亮只留下这样一条遗嘱:“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翻译一下就是:下令让魏延断后,姜维协助他,如果魏延不肯断后,就不用管他,随他自己怎么办。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份遗嘱呢?主要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已经命不久矣,当时的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身后的蜀汉十万大军,毕竟司马懿的十五万魏军就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诸葛亮必须要保证自己死后这十万蜀军能够顺利回到成都,因此他需要一个人替他去履行这个职责。

按理说魏延是最合适的人选,问题是,一旦将蜀汉大军全权交给魏延指挥,依照威严的性格,他未必会带着大军返回汉中,到时很有可能会继续北伐。或许,以魏延的军事才能,击败魏军也并非不可能,但诸葛亮却不敢冒这个险,这十万大军是蜀汉立国的根本,绝不容有失。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这个时候让魏延这位武将掌控蜀汉的所有军队,这对于成都中央政府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毕竟武将权力过大会非常危险,相对而言,文职官员控制军队显然更让让人放心。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自然只能选择杨仪了。

虽然说,杨仪心胸狭隘,但做事却毫不含糊,而且他的资历、地位都足以与魏延相提并论;更重要是,他与魏延的不和恰好在这里能充分发挥作用。换而言之,杨仪不会受魏延的左右,不管是因公还是因私,杨仪也决不会听从魏延之命,甚至将更不遗余力地去限制魏延。

如此,诸葛亮的意图就将能更好地贯彻,蜀军也能安全地撤出这块险地。虽然说,这样可能会使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但两害相权取其轻。

接下来,诸葛亮还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假如魏延不听从杨仪的军令,该怎么办?

诸葛亮知道,一旦将蜀汉大军交给杨仪指挥,也就意味着杨仪正式替代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那时侯的杨仪,将掌握很多人的命运,包括魏延。

如果到时魏延不听从杨仪的军令,甚至公然违抗军令,杨仪会怎么做?按照军法来说,杨仪完全是有权力对魏延进行惩罚,再加上杨仪本就心胸狭窄,又和魏延向来不和,他会不会借机公报私仇?

反过来,假如杨仪想借着魏延不听军令而除掉他,那魏延会老老实实把脑袋伸过去让杨仪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按照魏延的性格,肯定会不顾一切代价和杨仪斗个你死我活,那这样一来,蜀汉大军恐怕还没开始撤退,自己内部就先打起来了,撤军又如何能保顺利?

所以,确保杨仪和魏延在撤军途中不起冲突,是诸葛亮不得不重点考虑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就留下这样一条遗嘱:“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一方面,诸葛亮让魏延断后,一是相信魏延的能力,凭魏延的军事才能掩护蜀汉大军撤退,并做到自己全身而退,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二就是借机将他和杨仪分开,让杨仪率领主力部队先回去,而魏延则带着本部人马后离开,两人眼不见心不烦,想打也打不起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诸葛亮特意在军令中强调:“若延或不从,军便自发。” 

什么意思呢?就是魏延如果不想断后,就随他便。

这样一来,即便魏延倒是不肯听命杨仪的指挥断后,他也不算违抗军令,杨仪也就不能因这而惩罚于他,两个人自然不用大打出手,最坏的结果,就是两人谁也不屌谁,而蜀汉大军却可以顺利的撤回汉中,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就足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在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蜀汉的未来谋划对策,他希望用他最后的努力能换得他部下们的平安和蜀汉的稳定,避免蜀汉内部的火并;同时他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魏延这位蜀汉硕果仅存的百战名将。

只可惜的是,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他可以预料的,谁也无法预料魏延因为对杨仪的愤恨和不满,因为与杨仪争夺诸葛亮继承人的身份,竟然违背人臣节操,直接率军公然与杨仪交战,最终反被王平击败,落得个被灭三族的凄惨下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

2021-04-23 ·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
采纳数:102 获赞数:2023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关于诸葛亮设计杀掉魏延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时候,虽然取得过不少的胜利,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此时的蜀国也因为常年征战而元气大伤,根本无法继续北伐。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蜀国没有人能威慑住魏延,为了保全蜀国的安稳,临死前秘密召集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一旦出现魏延不听从命令的情况直接拿下他,不给他反抗的机会。

魏延是谁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曾镇守汉中十余年,深得刘备跟诸葛亮的信任。在刘备才登基为帝的时候就已经拜镇北将军。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多年,曾在北伐途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因此不容小觑。在诸葛亮去世前,已经知道以蜀国目前的实力是很难跟魏国抗衡的,最好的情况莫过休养生息。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其他将领还是非常放心的,但唯独也有一个人不怎么放心,那个人就是魏延。

刘备早年应刘璋之邀抵御张鲁,魏延当时还是刘璋的部下,后来率领部曲随跟随刘备入蜀作战,算是刘备身边资格比较老的一批人。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牙门将军,后来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并定都成都后,被封为汉中都督,摇身一变成为了镇远将军。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会将这个位置给张飞,哪知道最后反而是魏延当上了这个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刘备还是非欣赏他的才能。

北伐支持者魏延

在北伐的过程中,除了他本人以外魏延就是最大的一位支持者。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一旦掌握军事大权,必然会将北伐进行到底。此时的蜀国已经经不起大的战争折腾。一旦诸葛亮去世,得知消息的魏军必然会跟蜀军有一场大的交战,这也是诸葛亮如今最不想看到的。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想的是保存实力休养生息,而对于魏延这样的主战人士来说,反而认为是一个交战的好时机,但诸葛亮并不看好这场战役的结局。

为何不继续北伐

毕竟魏国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将领,一旦战败蜀国基本就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在这时候,诸葛亮反而选择了求稳。即便魏延等人打了打胜仗也很难动摇魏国的根基,但是一旦失败蜀国的根基就会被严重动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后来把军权交到了杨仪等人的手中,还叮嘱他们一定要提防魏延。不是怕他叛逃,而是怕他刚愎自由分不清现在的情况,从而断送了蜀国的未来。

其实魏延并不是诸葛亮设计杀掉的,反而是在诸葛亮死后依然想着北伐,原本不顾当时的现实情况,最后才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2021-04-2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万
展开全部

亮在病危之时,预定退军计划,这一个命令,总是要传给全军的,岂有和杨仪、费祎、姜维私相计议,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这岂像诸葛亮做的事情?《三国史话》

01.总述

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各位,据小编所知,诸葛亮设计杀魏延这一情节,只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当时诸葛亮告诉马岱,让他怂恿魏延发狂,大喊“谁敢杀我”,然后乘势杀了他,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日久必反。

但奇怪的是,在陈寿的《三国志·魏延传》中却没有这样的记载。陈寿说的是,诸葛亮决定退兵,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上决定,魏延断后,如果他不愿意,那就随他去吧。请注意,在这里,诸葛亮并没有准备杀魏延。但他可能的确起了杀心。那么,诸葛亮杀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三国志》

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元代的郝经

02.诸葛亮杀魏延,是为了整顿蜀国军队,杀鸡儆猴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一直想杀了长史杨仪,两人的矛盾日益公开化。而蜀国的其他大将,如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也纷纷站队。如果任由此事发展下去,那蜀国军队内部势必会分裂,出现内卷化,从而降低战斗力。这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而从内心深处,他又极度不喜欢魏延。

因为此人是杀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韩玄,弃暗投明的。这种不忠不孝的行为,在重义轻利的三国时期,绝对是会被人鄙视的。所以,诸葛亮很可能有过暗示,让马岱杀了魏延。毕竟这样可以解决蜀国军队内部的分裂问题,同时也可以警告其他的将领,你们如果敢像魏延这么干,那是没有好下场的!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诸葛亮评价魏延

03.魏延是被自己作死的

陈寿的《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性格高傲,一直认为自己是蜀国将领中的帅才,所以总想掌握蜀汉大权,然后自己来一次北伐曹魏之旅。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看不出魏延的野心。再加上诸葛亮性格稳重,打仗喜欢稳扎稳打。但魏延却喜欢出奇制胜。两人性格差异巨大。

还有,据史料记载,在魏延、杨仪不合的消息传到后主刘禅那边时,蜀国的文臣武将,其中有些还是魏延的老部下,都站在了杨仪这边。就算没有诸葛亮的暗示,魏延也早晚会被马岱或者其他将领所杀。陈寿就曾说过,说魏延实在是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说白了,魏延是被自己作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荒野大江湖
撸铁爱好者

2021-04-11 · 增肌减脂中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万
展开全部

魏延被杀没有其他原因,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在刘备遭到曹操打击走投无路准备进荆州的时候出场的。当时刘琮已经把荆州献给曹操了,刘表也已经死了。因为蔡夫人和蔡氏宗族把持着荆州大权,蔡氏宗族有很忌惮刘备,所以来个一不做二不休把荆州献给曹操了。

刘备在败逃途中来到荆州,刘备已经知道荆州易主了,城门紧闭,刘备无法进入。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大将斩关落锁,打开城门,招呼刘备进城,张飞比较鲁莽打马就要进城,刘备比较冷静,阻止了张飞,这时候有荆州百姓抛出城要跟着刘备走。打开城门迎接刘备的就是魏延。这时候荆州城里的大将文聘冲出来和魏延战斗,刘备带着手下的残兵败将和大批百姓离开了荆州。魏延眼看打不过文聘,手下的兵卒也都损失殆尽,这才落荒而逃,去长沙投奔韩玄。

这件事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来衡量魏延属于犯上作乱。大战在即,魏延却要冲出来投向敌人,这是坚持儒家伦理道德立场的作者罗贯中所不容的,即使是投降刘备也不行。

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越来越强,派出关羽去攻打长沙。长沙太守韩玄手下有一员大将黄忠。黄忠和关公对敌,先是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却没有趁人之危杀死黄忠,这令黄忠十分感动。第二天和关公交站的时候,有机会也有能力射死关公,但是黄忠没有这样做,只是射了关公的盔缨。这令韩玄十分恼火,下令处死黄忠。正在危急时刻,魏延再次临阵倒戈,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投降刘备。魏延第二次犯上作乱。

进入长沙城以后,刘备犒赏三军,诸葛亮却要杀掉魏延,理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多次临阵倒戈,造主子的反,这样的人不能留用。但是刘备很清醒,这时候自己的实力还不强,魏延也很英勇,可以留下使用。所以刘备劝阻了诸葛亮,救了魏延。这很可能是两个人商量好的计策,一来震慑魏延,二来可以利用魏延。于是魏延就被留下了。

此后魏延就凭借自己的战功一路升迁,成了蜀汉阵营中不可多得的大将。但是魏延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比较恃才傲物,对身边的人很是藐视。他在韩玄手下是这样,所以屈沉下僚,最后杀了韩玄。他跟着刘备依然如故。他和黄忠争高下,还对诸葛亮的军事战略颇有微词,这些都是他性格弱点的现实反映,这也使得魏延成为大家排挤打击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延自然不服气了,主观上是对现实不满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还不敢造次。但是随着刘备的去世,以及五虎上将相继亡故,蜀汉政权内部可以依靠的大将就很少了,虽然关兴和张苞成为后起之秀,但是都英年早逝。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延在蜀汉政权内部文武大臣中的资历已经很少有人能比了。要知道刘备借荆州的时候魏延就追随在刘备的鞍前马后,其他的那些文官武将大部分都是刘备收川以后才辅佐刘备的。

形势发展到诸葛亮去世,魏延就成了蜀汉内部最有地位的武将了,虽然姜维深受诸葛亮器重,毕竟资历很浅,连一个黄浩姜维都收拾不了,险些引来杀身大祸。不得已到沓中去屯田了。

这些客观因素为一向在危急时刻都要犯上作乱的魏延提供了造反的便利条件。而且本身魏延就不受大家欢迎,所以主观上魏延有造反的意愿。

蜀汉政权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一旦内部出现权臣,发生动乱,必然迅速走向灭亡,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清楚的,所以任何可能成为权臣的人都不可能在他们死后幸存,所以不为别的只为蜀汉政权的稳定,也要杀掉魏延,而且是宁可错杀,不可错放。

诸葛亮去世之前,接受姜维的建议禳星延寿,结果本命灯被魏延扑灭,即将成功的禳星延寿也宣告失败。很快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去世了。这等于是魏延间接的杀死了诸葛亮。当时姜维就要斩杀魏延,被诸葛亮劝阻了,如果让姜维杀掉魏延那诸葛亮的名声就坏了,因此要报这个仇,必须要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诸葛亮杀魏延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杀魏延是必然。

魏延造反是他性格发展的结果,有了外部和内部的有利条件,再加上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他必然走向造反。诸葛亮为了维护他死之后姜维的军事统帅地位和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必然要杀魏延,同时也是报魏延扑灭诸葛亮本命灯之仇。所以说魏延之死,死于他的性格,桀骜不驯,关键时刻犯上作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