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宰相赵普立下了哪些功绩?
赵普北宋开国前后(956年)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从宰相位上罢免。其间近二十年的岁月,他始终在赵匡胤左右,几乎全程地参与了开国事业——为赵匡胤谋划了陈桥兵变,辅佐赵匡胤当上皇帝,平定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制定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等众多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说,赵普是赵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都对陈桥兵变有过记载,赵匡胤本人作为一个武将,没有串联策划和组织政治活动的能力,赵普则弥补了他的这个弱点,他煽风点火,名为劝说实为鼓舞,坚定了众人的造反决心,私下为赵匡胤奔走串联——向驻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通气,充当了赵匡胤的代言人和首席智囊,发挥了主要作用。
赵宋政权建立后首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无非是内部稳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赵普都对赵匡胤提出了关键性的意见——杯酒释兵权。这实际上包含了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和解除藩镇兵权。
而赵普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是不断提醒太祖用宿将掌管兵权的风险,掌控禁军,于是收缩兵权。 杯酒释兵权针对的是禁军将领,禁军的统帅、副帅基本上外调或另用,尊其位、削其权,通俗讲是去军职,不再担任中央禁军的高级军职,而请之出外担任藩镇节度使,出守藩镇对于这批禁军将领来说有着很大的实惠。禁军将领外放,实际上是将手中的禁军兵权变现了,同时手握地方兵权,仍然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他的阶段性目标是礼送参与军事政变的中央禁军将领们外出,以避免短时间再次发生类似政变的可能。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上,禁军将领们自然乐见其成,同时防止黄袍加身被复制的可能。
二是解除藩镇兵权上,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计说。这三大纲领不仅仅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扳倒藩镇的三把斧头,而且在于为削藩提出和制定具体措施,这也是他高瞻和才能体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录赵匡胤给赵普的亲笔书信,上面写道“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也说明宋太祖本人是认可对于赵普和他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和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