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相声皇后的于谦,为何是当今相声界最牛的捧哏?他到底厉害在哪儿呢?
相声观众不一定都喜欢郭德纲,但无人可以抵挡谦的魅力,这就是于谦的厉害之处;因此,于谦有了“捧哏第一人”“最牛捧哏”“相声皇后”等各种荣誉称号,但是于谦的捧哏到底怎么个厉害法,大多数人只是人云亦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于谦厉害在哪?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想当初,郭德纲刚收货,就给五星评价,“让我特别满意”,“挑不出毛病”,“太是说相声的了”,“不好找您这样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又追评,“会慢慢往里加东西”,系指于谦对捧哏艺术新贡献——神回复。这通连环赞把于老师夸得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咱本着外行看热闹原则,说几处于谦厉害的地方。
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毕业,赵世忠、王世臣等名家指点,拜师石富宽。名门正派,履历完整,嫡出相声演员。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京剧,京韵大鼓等艺术会的不少,摇滚老炮形象深入人心,又是一堆加分项。但说于老师有功底,还不只这些,主要说的台上表现,那捧哏的尺寸、火候都是极致上乘的。印象深的比如《红事会》的垫话。 “拦您一句,我爸爸不是说相声的。”“对,你爸爸是听相声的”一段。一递一句,不疾不徐,天衣无缝。列位有兴趣的可以搜下听。
捧哏演员之所以被业内叫做“量活”,就是因为其有大局观,懂得在时间段说什么样的话来推动节目的发展,烘托节目效果。郭德纲的很多包袱的皮都薄,基本没有什么门槛,对观众的友好度较高,但是难保有不常听相声的人,或者是因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一时间会反应不过来的包袱,就需要于谦适当的做一下解释,这是于谦的重要作用之一。
有很多捧哏演员在逗哏甩完包袱以后,立马就做解释,不留给观众反应的时间;要知道自己慢慢品味出来的笑点,远比别人告诉你的要好笑的多,所以于谦一般都是等观众笑得差不多了再解释一下,让观众自己品味,最后再通过解释照顾一下没有理解的观众,这就是传说中的尺寸问题。
神回复前文说到郭使用于一段时间后,才夸“会慢慢往里加东西”也就是“神回复”。说明于老师不像今天的捧哏新人们,把怼逗哏当追求。他是在规规矩矩、漂漂亮亮、从容地完成捧哏任务的基础上,稍晚些才开始慢慢追求更高效果、更新效果的。而且他不是怼老郭,而是帮老郭发挥得更好,倒是郭给于不少考验,而于总能把握机会把包袱翻得更响。说说早期为数不多的,于把老郭都逗笑场的一段。大概是《夸住宅》吧。郭“我有个外号,善(骟)人!”一段,郭重复“善人”,于老师施展渐进式捧法, “这是您名字还是工作啊”、“刚下的刀”、“养些日子再出来吧”。在观众们爆笑中,郭也情不自禁笑场了。于老师炸场式的“神回复”,网上很多,不多列举。
从进入相声班开始学相声到如今,于谦的相声生涯已经有了接近四十年的光景,可以说在前二十年算是浑浑噩噩通过影视剧、小品和观众混了个脸熟,真正成名还是在和郭德纲合作以后这二十来年的时间。一对搭档如果能合作十年,基本上就能形成极为成熟的默契,如果合作二十年那基本上就跟一个人差不多了,尤其是郭德纲于谦的演出频率相对较高,这种默契的磨合次数相对也就很多。
笔者第一次看郭德纲和于谦的搭档还是2005年,和现在对比,两人之间的配合和默契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老实说那个时候于谦的节奏还是有些慢,用词也不简练,经常有点拖包袱之感,现在基本上和郭德纲之间的合作已经到了化境,这也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智慧人生于谦在为人处事上比郭德纲要活得明白,他在招人喜欢接地气的地方极其高调,比如玩儿、摇滚、喝酒、抽烟什么的,这些地方的高调只会让他更接地气,更别提他加盟的那些电影了。而在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地方,于谦的表现又极其低调,比如郭德纲的那些官司和师徒互撕等,于谦最多也就是敲敲边鼓很少撸袖子直接下场,这一点和石富宽很像。这种该高调的时候高调,不该高调的时候选择低调的处事风格让于老师人缘极好,本身人缘也是‘人设’的一部分,和名气、业务、咖位等是有机结合的。
相比之下,有些逗哏和捧哏的声调与节奏是高度一致的,不是说这样就不好,至少会显得热闹。只是感觉于谦的做法更难,因为他不会被郭德纲带着走,更不会只做陪衬。相反,由于他的把控和调节,才使得俩人相得益彰,给我们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