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候将军 总兵 提督 参将 偏将 千总 把总这些官各带多少兵?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说的基本上是绿营兵制。
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 16 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这是尊称,不是官位)。这时候,将军更多是一个珍贵的散官位。不一定统兵。
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
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 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 5 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总兵: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参考: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游击、都司,守备(掌营务粮饷)、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500-千人左右)、把总(百总,100人左右)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所以统兵并不一定,给个大楷参考。
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 16 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这是尊称,不是官位)。这时候,将军更多是一个珍贵的散官位。不一定统兵。
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
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 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 5 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总兵: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参考: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游击、都司,守备(掌营务粮饷)、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500-千人左右)、把总(百总,100人左右)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所以统兵并不一定,给个大楷参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