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个回答
2021-01-18 · 学动漫、设计、电竞、电商、短视频、软件等
关注
展开全部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教育被社会普遍视为“末流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只有高考无望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都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把上职业学校视为无奈之举。而在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有30%选择上大学,有50%选择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德国受到了普遍尊重。
二是职业学校的上升通道狭窄。许多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把学习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获得文凭作为首要目的。学生一旦进入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只能获得中专、大专文凭,获得本科以上文凭十分困难。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上升的通道狭窄。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技工学校毕业生即使掌握了很好的技术,有突出的业务能力,也只能担任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无法像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那样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和社会资源。
四是职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较低。职校毕业的技工虽然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即使在江苏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技工的工资一般只有2000~3000元。一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的工资也相对较低。另外,现行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倾向于收入高、地位高的人群,一般技工难以享受到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也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兴旺,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
五是职业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存在“先天不足”。现行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情况。教育部门在资源整合、招生规模、师资调配、专业设置等方面难以统筹。中职学校教师的编制紧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匮乏,聘请兼职专业教师的渠道不畅。
六是职业教育培训人才仍是“纸上谈兵”。国家没有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刚性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训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
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建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也在全国12个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各省要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重塑“人才观”。《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用“8双劳动的手”缔造的神话。大国工匠们对职业技能的完美呈现,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鼓舞。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引导,破除鄙视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业院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
二是打通职业教育的管理通道。一方面,要理顺体制。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应建立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统一专业名称、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标准、评价考核指导意见等,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进行扎口管理。另一方面,将职业教育一直延伸到本科、研究生阶段,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力度。尽管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将来还会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但我国更应结合实际,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兴办民办职业教育。
四是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靠人才支撑,而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政策,从国家层面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接纳职校学生的培训和实习,构建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职校生就业的“直通车”。
五是增强技工职业的吸引力。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规范技工职称评定,放宽职称评定的学历等“硬指标”,重在考核技工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工资晋升体系。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是职业教育被社会普遍视为“末流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只有高考无望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都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把上职业学校视为无奈之举。而在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有30%选择上大学,有50%选择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德国受到了普遍尊重。
二是职业学校的上升通道狭窄。许多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把学习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获得文凭作为首要目的。学生一旦进入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只能获得中专、大专文凭,获得本科以上文凭十分困难。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上升的通道狭窄。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技工学校毕业生即使掌握了很好的技术,有突出的业务能力,也只能担任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无法像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那样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和社会资源。
四是职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较低。职校毕业的技工虽然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即使在江苏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技工的工资一般只有2000~3000元。一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的工资也相对较低。另外,现行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倾向于收入高、地位高的人群,一般技工难以享受到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也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兴旺,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
五是职业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存在“先天不足”。现行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情况。教育部门在资源整合、招生规模、师资调配、专业设置等方面难以统筹。中职学校教师的编制紧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匮乏,聘请兼职专业教师的渠道不畅。
六是职业教育培训人才仍是“纸上谈兵”。国家没有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刚性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训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
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建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也在全国12个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各省要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重塑“人才观”。《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用“8双劳动的手”缔造的神话。大国工匠们对职业技能的完美呈现,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鼓舞。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引导,破除鄙视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业院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
二是打通职业教育的管理通道。一方面,要理顺体制。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应建立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统一专业名称、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标准、评价考核指导意见等,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进行扎口管理。另一方面,将职业教育一直延伸到本科、研究生阶段,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力度。尽管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将来还会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但我国更应结合实际,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兴办民办职业教育。
四是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靠人才支撑,而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政策,从国家层面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接纳职校学生的培训和实习,构建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职校生就业的“直通车”。
五是增强技工职业的吸引力。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规范技工职称评定,放宽职称评定的学历等“硬指标”,重在考核技工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工资晋升体系。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