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逼迫长孙无忌自杀,李治为何坐视不理?
长孙无忌虽然是李治登基的重要功臣,但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慢慢威胁到了皇权,所以高宗必须对他进行打击,以维持政治上的平衡。而在立后问题上,长孙无忌又得罪了武则天,这就为他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从李治的种种表现来看,似乎并没有足够的魄力一举除掉长孙无忌,很可能这件事的背后,有武则天在代为筹划,当然李治也是同意的。最后,长孙无忌被逼自杀,这就可能是武则天本人的手笔了,李治既不想救,也救不了。
虽然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但是他毕竟还是得罪了两个得罪不起的人。一个是高宗李治,长孙无忌结党弄权,打击政敌,已经令高宗感到了威胁。另一个是皇后武则天,长孙无忌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岂能放过他?
历史上,如果大臣的权力超过了一定限度,皇帝就要寻找另一种力量来维持与他的平衡,大部分时候,皇帝依靠的都是外戚的力量,或者是宦官的力量。应该说,唐朝前期,主要是依靠外戚,后期主要是依靠宦官。比如后来李显继位后,为了对抗神龙政变五位功臣的势力,就重用皇后韦氏家族的力量。而此时的李治,也是同样的想法,他要取得对长孙无忌的势力平衡,就要大力提拔武则天家族的势力。
而以上几个条件一旦具备,那么长孙无忌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659年,有人向高宗密奏,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此案。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高宗刚刚继位时,有人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问也不问就将告密之人杀了。现在高宗派人审理此案,足以说明高宗对长孙无忌已经不再信任。
然而,许敬宗进一步说道,“长孙无忌势力很大,如果一旦知道事情败露,必定召集同党,必然造成大祸,希望陛下可以允许我先逮捕,后审讯。”高宗有些不好意思,“这样好吗?会不会有人说闲话啊?”许敬宗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于是高宗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被流放之后,唐高宗又让许敬宗等复审此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流放长孙无忌其实是高宗的意思,而杀长孙无忌则可能是武则天的意思,毕竟许敬宗是武则天的铁杆粉丝,是有可能逼死长孙无忌向武则天邀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