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等于多少克?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2-03-14
展开全部
反复有初学者问伤寒论的剂量换算,一两等于今天的多少克。
一两到底等于多少克?
1.很多争议,一两换算3、5、8、14、15、16各种版本都有,其实现在在学术界,基本都是认同一两=15.625 克,根据考古计量器具检验的结果。
临床上应用,一两换15克最为常用。但这还没完,看我后面的总结,主要是服法。
2、一两等于15克,会不会量太大?如果严格按张仲景的用法也不是非常大。因为伤寒论经方一般都是一副药分两三次喝,除非救急才一次顿服。
具体以桂枝汤食用为例子:

【桂枝汤服法】上五味,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曳,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简单来说,桂枝汤中桂枝白芍三两,这其实是三次喝的量,一次的量也就是一两,相当于各用15克,都是常规量。
中药煮第二次有效吗?
现当今,我们煮药跟伤寒论有一点不同,大多是一天一副药,煮两次喝两次,药方重煎,煮第二次有效吗?
伤寒论的方子是一次性煮好分两三次喝,如果喝一次好了,后面的药直接扔掉不用再喝。
现在的中药也不便宜,除了感冒发烧这样用有参考价值,其他慢性病都是要喝一段时间的,所以,煮第二次非常有必要,煮第二次依然有效,可以充分利用药物。当然土豪除外。
我自己用经方临床多年,实践体会量大或者量小都有效,只看当时病情态势来定。就如桂枝汤,根据不同体质,年龄,我按一两换算3-15克来用均有效。煮第二遍依然有效。
剂量有密码?
有部分人认为,多少量具体的数字是密码,具有神奇的力量。例如5入脾胃,7入肝胆等,根据河图洛书的数字密码来用。我觉得这些有待考量和临床验证。
二羊认为,自然的数和密码蕴含在本草本身之中的数才具有参考意义,人为的剂量单位数字则没有。例如:人参的叶片和花都为5这个是中央土之数入脾胃,三七叶片有三到七片,可入肝等等。
至于剂量的数字大家真的没太大必要纠结。
仲景剂量仅供参考,更重要的是经方的用药思路。例如喝一次没达到目的接着喝第二次,第三次,白天喝了三次,一副药喝完不行,晚上再喝一副。还不行,第二天继续。如果变化了方药也得调整。
边吃边看,是这样的用药原则。所以不能死套来用。
再则,现代的药物大多是人工种植,化肥农药,膨大剂等都用上了。跟张仲景时代的天然药没法比。即便我们按照他一模一样的量也也未必有效。
比如鸡肉。农村的走地鸡土鸡跟工厂饲料鸡相比,饲料鸡没法比,即便你用10只饲料鸡也煮不出一只土鸡的味道。
中药更不用说了。
没法办。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加量用,或者服用药物的频次多一点,边吃边看。
综合以上几点,大家真没必要太纠结量,初学者,先按大家统认的剂量参考来用。先用了再说。
用多了,有了体会和经验,剂量上才能精准把握。就好比厨师炒菜,炒多少菜,下多少配料,都得看人来,这个就需要经验的积累。这些是后话了,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经方是否用原量?
伤寒论经方有具体用量,许多医家主张必须得原方原量才有效。我觉得如果一味地强调套用剂量是刻舟求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理由:
1)、仲景在用经方时为边用边观察,大多为先用三分之一,视病情而定后面是否再用,多大的量也得看体质是否强壮等。病情变化了还得调整。
2)、现代中药质量大不如前,现在我们用的中药不是仲景时候用的天然药,虽然能做到原方原量,但做不到一样的药效。当然,如果数字有用的话那用劣质药或者假药也有效才是。
3)、有一些人崇尚重剂量,我想在重病或者病情需要时是必要的,但并不大剂量就一定能治病,小剂量就没有用。历代医家都有实践证明,有的人喜欢重剂量,有的小剂量,临床一样有效。
5)、现代中医,临床很多时候迫于中药效差,没办法只能靠药量来加强。
最后伤寒论经方中部分剂量的常用换算总结: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版权申明:

1.文源: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责任编辑:有道君,微信:ycyd-duzhong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