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谁该为尼尔之死负责?
展开全部
发现《死亡诗社》这部片子,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在搜索一个关键词:兴趣。我原本想要了解那些为了兴趣而生的人,却无意间发现了这个为了兴趣而死的人:尼尔。我看这部片子,只不过是想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
尼尔是个很优秀的青年,他每门成绩都是甲等,是校方公认的潜力股学员;他十分具有领导能力,组织同学“重建”死亡诗社,遨游在诗和想象的海洋里;他还十分具有表演天赋,在舞台剧《仲夏夜之梦》上映时,他所表演的角色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却死了,死于自杀。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绝大部分都将矛头指向了他的父亲,认为是他父亲的强势造成了尼尔的死亡。不得不说,他的父亲是造成尼尔之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尼尔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十分传统、古板且父权主义至上的角色。在他和尼尔的很多次对话中,都不难看出这一点。起初,当尼尔刚入校时,父亲就以“课外活动太多,占用了学习时间”为名,要求他辞去编辑工作,专心学习;当尼尔瞒着他报名参与表演被他发现时,他又以尼尔这样做“使他当众撒了谎,使他很没面子”为由,要求尼尔退出;在尼尔表演结束后,他的父亲以“你必须当医生”为由,强迫尼尔转学,并且放弃他的表演事业。
在所有的对话中,尼尔的父亲一直以一种命令口吻同尼尔说话,要求他必须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并把“你不能这样和我说话”,“你知道我为了你牺牲了多少。”这类的话挂在嘴边,以明示尼尔,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只是他父亲的附庸,他活着只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心愿,成为他父亲想要他成为的人。
在这种不容置疑,不容置喙的父权之下,尼尔失去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同时失去了他追寻理想的权利。最终他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而与这种强势刻板的父权相辅相成的“杀手”,就是学校。
尼尔所在的学校,并不鼓励学生拥有自由的思想,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群“听话的废物”,按照校方多年来践行的“成功”的教学理论,帮助学生升入赫赫有名的大学。升学率是校方唯一在意的东西。而在这种呆板、自私的教育之下,所有学生都成为了“填鸭式”的牺牲品,他们眼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不灵动,不自由,就像那一群群被挂在墙上的照片,只有死气沉沉的荣誉。
学校的这种“功利”的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尼尔死亡的间接杀手,在“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下,忽视个体的存在感与价值,而与尼尔的父亲相似,同样抹杀学生作为独立个人,独立思考和发展兴趣的自由。 他们杀死了学生的灵魂,他们不止杀死了尼尔,他们杀死了所有人。
另一重导致尼尔死亡的原因,是他的老师——基廷。基廷是学校里的“怪人”,他的教学风格与学校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他更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他们作为个人的权利。
在这样一所教学规则严苛的学校里,基廷做出了种种突破,“教唆”学生撕书、站上讲桌、走不一样的步子、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同学们慢慢接受他,喜爱他,并遵循他想要的方式,成为一个更独立、更自由的人。而尼尔正是受到了这种启发与激励,发现了自己对于表演的热爱,并在心里燃起了理想之火,最终将他自己烧毁。
在尼尔死后,基廷成为了校方及家长们的“众矢之的”,这种做法引发了很多观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愤慨”,认为基廷这样好的老师不应该背这种黑锅。但对于尼尔的死,基廷真的完全没有责任吗?
不得不承认,基廷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他的教育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创造力,激发信心和兴趣。 但他和校方以及尼尔的父亲犯了同样的错,那就是急于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只不过他的方式是温柔的,循循善诱的强加。
基廷是一个教育事业的热爱者,他精于自己的那套教育理论,并源源不断地将其实践在学生的身上,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当尼尔因为父亲不允许他参与表演,而向基廷求救时,基廷并没有能够站在尼尔及其家庭的立场,去思考尼尔的处境。尼尔说他被困住了,而基廷却回答他,要坚持,去沟通,去感化。这就好比对一个身处抑郁症边缘的人说,要相信、要乐观,你一定会好起来…… 基廷并没有发现这个家庭的症结所在,相反,他却以他自己的那套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告诉尼尔该怎么做。于是,毋庸置疑,引发了更大的矛盾。
基廷没能掌握对的时机,虽然他是那个僵化的教育体系里,合理的抗争者。但他在抗争的过程中,没能做到收放自如,他没能分清,在这样一个体制之下,他这样做有怎样的风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被退学的达顿、自杀的尼尔,成了他教育体系抗争之路的牺牲品。
如果没有基廷会怎样?也许所有人都还遵循着既定的轨迹,规规矩矩的生活、成才、死去。而谁也不清楚,这又会不会是他们想要的一生。
尼尔的死并不单独是某一方面的责任,我更倾向于去说,他是死在了教育革命的夹缝中,像很多被动接受实验的实验对象一样,死于了新旧交替所产生的思想的断裂,以及制度的碰撞。 这种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当旧事物固化而强大,新思想懵懂而单薄。
其实尼尔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新旧碰撞之中。新的思想在他心里激发的勇气与热情,以及旧的制度在他心里固化的父权至上的权威理念,使他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议甚至是表达。他被困在了里面出不来,最终只有死亡一途,寻求解脱。
这是一种时常出现在新旧制度交替之下的矛盾与牺牲。 人类对于旧的制度有一种心理上的厌弃,却也同时有一种生理上的依赖。 其依赖表现于,当我们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旧制度之下,会衍生出很多习惯或者经历,这些东西都是由旧转新的过程中需要对抗的,比如尼尔的父亲以及尼尔的学校。而当新的思想出现时,哪怕它还不够成熟,也会成为一根救命稻草,激发起人们对于旧制度的不满与厌弃,让人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它,并视这个过程为伟大的革命。继而在所谓的“革命”中,忽视了对于矛盾的疏解,而急于做出牺牲。
这种牺牲往往显得轻率而鲁莽,就像尼尔选择自杀那样。但它又并非毫无意义。它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适当放慢脚步,找到新旧制度与思想之间的交接口,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接受新的思想的同时,摆脱旧制度的阴影,从而避免更大的牺牲。
尼尔是个很优秀的青年,他每门成绩都是甲等,是校方公认的潜力股学员;他十分具有领导能力,组织同学“重建”死亡诗社,遨游在诗和想象的海洋里;他还十分具有表演天赋,在舞台剧《仲夏夜之梦》上映时,他所表演的角色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却死了,死于自杀。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绝大部分都将矛头指向了他的父亲,认为是他父亲的强势造成了尼尔的死亡。不得不说,他的父亲是造成尼尔之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尼尔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十分传统、古板且父权主义至上的角色。在他和尼尔的很多次对话中,都不难看出这一点。起初,当尼尔刚入校时,父亲就以“课外活动太多,占用了学习时间”为名,要求他辞去编辑工作,专心学习;当尼尔瞒着他报名参与表演被他发现时,他又以尼尔这样做“使他当众撒了谎,使他很没面子”为由,要求尼尔退出;在尼尔表演结束后,他的父亲以“你必须当医生”为由,强迫尼尔转学,并且放弃他的表演事业。
在所有的对话中,尼尔的父亲一直以一种命令口吻同尼尔说话,要求他必须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并把“你不能这样和我说话”,“你知道我为了你牺牲了多少。”这类的话挂在嘴边,以明示尼尔,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只是他父亲的附庸,他活着只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心愿,成为他父亲想要他成为的人。
在这种不容置疑,不容置喙的父权之下,尼尔失去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同时失去了他追寻理想的权利。最终他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而与这种强势刻板的父权相辅相成的“杀手”,就是学校。
尼尔所在的学校,并不鼓励学生拥有自由的思想,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群“听话的废物”,按照校方多年来践行的“成功”的教学理论,帮助学生升入赫赫有名的大学。升学率是校方唯一在意的东西。而在这种呆板、自私的教育之下,所有学生都成为了“填鸭式”的牺牲品,他们眼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不灵动,不自由,就像那一群群被挂在墙上的照片,只有死气沉沉的荣誉。
学校的这种“功利”的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尼尔死亡的间接杀手,在“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下,忽视个体的存在感与价值,而与尼尔的父亲相似,同样抹杀学生作为独立个人,独立思考和发展兴趣的自由。 他们杀死了学生的灵魂,他们不止杀死了尼尔,他们杀死了所有人。
另一重导致尼尔死亡的原因,是他的老师——基廷。基廷是学校里的“怪人”,他的教学风格与学校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他更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他们作为个人的权利。
在这样一所教学规则严苛的学校里,基廷做出了种种突破,“教唆”学生撕书、站上讲桌、走不一样的步子、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同学们慢慢接受他,喜爱他,并遵循他想要的方式,成为一个更独立、更自由的人。而尼尔正是受到了这种启发与激励,发现了自己对于表演的热爱,并在心里燃起了理想之火,最终将他自己烧毁。
在尼尔死后,基廷成为了校方及家长们的“众矢之的”,这种做法引发了很多观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愤慨”,认为基廷这样好的老师不应该背这种黑锅。但对于尼尔的死,基廷真的完全没有责任吗?
不得不承认,基廷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他的教育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创造力,激发信心和兴趣。 但他和校方以及尼尔的父亲犯了同样的错,那就是急于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只不过他的方式是温柔的,循循善诱的强加。
基廷是一个教育事业的热爱者,他精于自己的那套教育理论,并源源不断地将其实践在学生的身上,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当尼尔因为父亲不允许他参与表演,而向基廷求救时,基廷并没有能够站在尼尔及其家庭的立场,去思考尼尔的处境。尼尔说他被困住了,而基廷却回答他,要坚持,去沟通,去感化。这就好比对一个身处抑郁症边缘的人说,要相信、要乐观,你一定会好起来…… 基廷并没有发现这个家庭的症结所在,相反,他却以他自己的那套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告诉尼尔该怎么做。于是,毋庸置疑,引发了更大的矛盾。
基廷没能掌握对的时机,虽然他是那个僵化的教育体系里,合理的抗争者。但他在抗争的过程中,没能做到收放自如,他没能分清,在这样一个体制之下,他这样做有怎样的风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被退学的达顿、自杀的尼尔,成了他教育体系抗争之路的牺牲品。
如果没有基廷会怎样?也许所有人都还遵循着既定的轨迹,规规矩矩的生活、成才、死去。而谁也不清楚,这又会不会是他们想要的一生。
尼尔的死并不单独是某一方面的责任,我更倾向于去说,他是死在了教育革命的夹缝中,像很多被动接受实验的实验对象一样,死于了新旧交替所产生的思想的断裂,以及制度的碰撞。 这种牺牲是必不可少的,当旧事物固化而强大,新思想懵懂而单薄。
其实尼尔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新旧碰撞之中。新的思想在他心里激发的勇气与热情,以及旧的制度在他心里固化的父权至上的权威理念,使他一方面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议甚至是表达。他被困在了里面出不来,最终只有死亡一途,寻求解脱。
这是一种时常出现在新旧制度交替之下的矛盾与牺牲。 人类对于旧的制度有一种心理上的厌弃,却也同时有一种生理上的依赖。 其依赖表现于,当我们长久地生活在一个旧制度之下,会衍生出很多习惯或者经历,这些东西都是由旧转新的过程中需要对抗的,比如尼尔的父亲以及尼尔的学校。而当新的思想出现时,哪怕它还不够成熟,也会成为一根救命稻草,激发起人们对于旧制度的不满与厌弃,让人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它,并视这个过程为伟大的革命。继而在所谓的“革命”中,忽视了对于矛盾的疏解,而急于做出牺牲。
这种牺牲往往显得轻率而鲁莽,就像尼尔选择自杀那样。但它又并非毫无意义。它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适当放慢脚步,找到新旧制度与思想之间的交接口,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接受新的思想的同时,摆脱旧制度的阴影,从而避免更大的牺牲。
仁微电子
2024-04-15 广告
2024-04-15 广告
仁微电子办案中心,通过定位基站+定位手环+定位警员卡+视频监控等核心设备的联动控制对办案中心闭环管理.将人员定位,轨迹查询,一键求助,视频联动等功能融合到人员定位系统,实现高效智能管理.人员定位与视频监控全程联动录像,自动刻录,一人一档,减...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仁微电子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