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的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一周,我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共有四辑,第一辑写的是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写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第三辑写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是关于作文教学。每一辑,既有于老师的经验之谈,又有典型的事例叙述,让我如临其课堂之境,聆听于老师的语文教学真谛,受益匪浅,对照自己的教学也有许多反思。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语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一生坚持做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甚至是“痴迷”。只有这种精神,才会对教学有无限的热忱,才会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会用心创设课堂艺术,想点子,找办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的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有滋有味地教学,才能让学生细细地品味,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回忆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年轻时,心态浮躁,不能潜下心学习,更不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把教学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为了晋升职称而教学,有很强的功利心。所以在教学时,或精进,或懈怠,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遇到不顺心意时,常常抱怨,哪有心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呢呢?于老师说,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我确实非常赞同。
于老师说,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于老师说,对学生要有情,要善待学生。在于老师从事教育的四十多年里,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曾经是个孩子。在他的课堂上看不见师生之间的代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面对一群稚气顽皮的孩童,他总是和颜悦色,言辞幽默,谈笑风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没有紧张感,没有恐惧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表达,才会碰撞更多思维的火花,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乐,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于老师善待学生,还体现在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用成绩的枷锁来捆绑学生的特长发展。对待淘气好玩的学生,他能蹲下来,对待学困生,他能“手把手””教,“抱着走一段”。而我我总是抱怨和学生的年龄差太大,代沟太深,来搪塞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时,往往是目中无学生,只备教材,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只希望学生配合我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强拖硬拉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缺乏情趣,缺少柳暗花明的思索体验,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当下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之外,我们当老师更要反省。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也有人评价于老师的教学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他给学生的名片是“微笑”和“负责”,有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宽容,也有对学生的严格、认真、耐心。看于老师的视频课堂,他总是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可我上课时,总放不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只能让学生唯师是从,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声色俱厉。这就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心灵之门关闭,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微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硬装的。微笑需要什么来支撑?于老师说:“微笑是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确实如此,学识丰厚,谈吐幽默,才能让学生敬佩喜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
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和写。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语文学习的规律。于老师就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于老师擅长朗读,于老师的朗读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备课时,总是反复地朗读课文,读到“其言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心”为止。他不仅仅是自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而且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节奏语气,轻重缓急,让学生多次练习,读得流畅,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转化成的画面,在朗读中理解词句,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于老师认为。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可能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语文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大概都是做题吧。这是违背的语文教学的“常”,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现在好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读书不成句,写作不成文。
于老师也多次谈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把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字有横撇竖捺多种笔画,书写时一笔一画都有章法。练字能让人心静,精力集中,也能让人做事认真,有条理,还能培养意志和审美情趣。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学校总见到这样的标语,可是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不正确,书写的汉字不规范,更谈不上美观。课程表上的书法课,很多是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似乎有做不完的试卷和作业,哪里有时间练字呢?汉字是神圣的,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符号。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点一画成文章,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当我们捧起厚重的古代典籍,吟诵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追溯一个个汉字渊源,都会让我们充满敬意,感叹我们汉字的伟大。古人教诲“字如其人”“做字先做人”“字不正,心先病”“敬字惜纸”,让我们懂得要专心致志,端正书写。
关于作文教学这一辑,更能看到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么用心。对于作文教学,很多老师感到头痛,并且不得要领。写作课上,写下作文题让学生书写。有些命题,完全照抄一些资料上的题目,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件也是胡编乱造,假大空,作文课就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于老师的作文教学,给了我很多启示。首先,于老师热爱写作,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一盆花,电动玩具狗,垃圾箱里的一块面包,他都拿到教室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语文。在命题上,他都要深思熟虑,特别是指导写人的时候,《我这个人》,在题目前,加不不同的叹词,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于老师还不断地写“下水文”,以儿童的口吻,写得浅显易懂,富有情趣。让学生所写与自己的文章加以对比,不用过多语言评判,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修辞,他都放大点评赞叹,让学生产生对写作的兴趣。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宽容博爱的胸怀,有对教育的热爱,有对学习的终身追求,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有提笔成文的能力,,,,,这都是我应该努力去做的。虽然已渐至半百,更要积极努力。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语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一生坚持做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甚至是“痴迷”。只有这种精神,才会对教学有无限的热忱,才会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会用心创设课堂艺术,想点子,找办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的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有滋有味地教学,才能让学生细细地品味,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回忆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年轻时,心态浮躁,不能潜下心学习,更不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把教学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为了晋升职称而教学,有很强的功利心。所以在教学时,或精进,或懈怠,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遇到不顺心意时,常常抱怨,哪有心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呢呢?于老师说,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我确实非常赞同。
于老师说,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于老师说,对学生要有情,要善待学生。在于老师从事教育的四十多年里,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曾经是个孩子。在他的课堂上看不见师生之间的代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面对一群稚气顽皮的孩童,他总是和颜悦色,言辞幽默,谈笑风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没有紧张感,没有恐惧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表达,才会碰撞更多思维的火花,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乐,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于老师善待学生,还体现在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用成绩的枷锁来捆绑学生的特长发展。对待淘气好玩的学生,他能蹲下来,对待学困生,他能“手把手””教,“抱着走一段”。而我我总是抱怨和学生的年龄差太大,代沟太深,来搪塞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时,往往是目中无学生,只备教材,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只希望学生配合我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强拖硬拉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缺乏情趣,缺少柳暗花明的思索体验,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当下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之外,我们当老师更要反省。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也有人评价于老师的教学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他给学生的名片是“微笑”和“负责”,有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宽容,也有对学生的严格、认真、耐心。看于老师的视频课堂,他总是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可我上课时,总放不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只能让学生唯师是从,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声色俱厉。这就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心灵之门关闭,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微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硬装的。微笑需要什么来支撑?于老师说:“微笑是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确实如此,学识丰厚,谈吐幽默,才能让学生敬佩喜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
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和写。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语文学习的规律。于老师就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于老师擅长朗读,于老师的朗读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备课时,总是反复地朗读课文,读到“其言皆出吾心”“其意皆出吾心”为止。他不仅仅是自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而且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节奏语气,轻重缓急,让学生多次练习,读得流畅,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转化成的画面,在朗读中理解词句,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于老师认为。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可能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语文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大概都是做题吧。这是违背的语文教学的“常”,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现在好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读书不成句,写作不成文。
于老师也多次谈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把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字有横撇竖捺多种笔画,书写时一笔一画都有章法。练字能让人心静,精力集中,也能让人做事认真,有条理,还能培养意志和审美情趣。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学校总见到这样的标语,可是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不正确,书写的汉字不规范,更谈不上美观。课程表上的书法课,很多是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似乎有做不完的试卷和作业,哪里有时间练字呢?汉字是神圣的,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符号。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点一画成文章,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当我们捧起厚重的古代典籍,吟诵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追溯一个个汉字渊源,都会让我们充满敬意,感叹我们汉字的伟大。古人教诲“字如其人”“做字先做人”“字不正,心先病”“敬字惜纸”,让我们懂得要专心致志,端正书写。
关于作文教学这一辑,更能看到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么用心。对于作文教学,很多老师感到头痛,并且不得要领。写作课上,写下作文题让学生书写。有些命题,完全照抄一些资料上的题目,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很多学生的作文件也是胡编乱造,假大空,作文课就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于老师的作文教学,给了我很多启示。首先,于老师热爱写作,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一盆花,电动玩具狗,垃圾箱里的一块面包,他都拿到教室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语文。在命题上,他都要深思熟虑,特别是指导写人的时候,《我这个人》,在题目前,加不不同的叹词,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于老师还不断地写“下水文”,以儿童的口吻,写得浅显易懂,富有情趣。让学生所写与自己的文章加以对比,不用过多语言评判,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修辞,他都放大点评赞叹,让学生产生对写作的兴趣。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宽容博爱的胸怀,有对教育的热爱,有对学习的终身追求,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有提笔成文的能力,,,,,这都是我应该努力去做的。虽然已渐至半百,更要积极努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