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声无哀乐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选嵇康《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是竹林七贤中嵇康的传世经典名作。它影响了整个晋朝甚至后世、被东晋宰相王导十分推崇的。
第一个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正是嵇康这篇高论最根本的主旨。在这里,他明确地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这真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音乐本身,到底有没有“哀乐”?有没有感情呢?嵇康直接说了:音乐只有刺耳和不刺耳之分,对人的影响只有“静”和“躁”,音乐本身根本没有哀伤和欢乐。音乐就是一个自然物,跟人怎么样,跟社会怎么样,本来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酒本身既让人高兴,又让人悲伤。因为那不是酒的作用。高兴和悲伤其实是在人们自己的心里,酒不过是把它们给激发出来罢了。酒跟音乐——它们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按照嵇康的理解,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特征,只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我们中学时学物理,不就把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吗,那是物理性质不一样。从这点上说,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嵇康,还发现了声音本质上的不同!至于像悲伤、幽怨、欢乐、清新等,这些情感都是人们后来赋予的,就比如,过年的时候,鞭炮的baoza声,那可是无可争议的“噪音”,但是,因为这几千年的风俗,人们就听着这“噪音”喜庆,甚至禁放那几年,大家还觉得这春节过得没意思了。
不止音乐,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共通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九个字对于我们只是一种符号,我们要能认识这种符号,要凭想象与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我们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倘若我们丝毫无所创造,他所用的九个字对于我就漫无意义了。
这里就明白得很了。不管是文字,还是音乐,还是绘画,它们都只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或者说是“载体”,它们能传达作者赋予的情感,但情感却并不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果没有了作者和读者,那这个作品摆在这儿,它就是一个“物”,是没有情感色彩的,就像成语里的“对牛弹琴”,也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问题:音乐和教化。
要说这个问题,才是这场“音乐之争”的根本。无论是刘劭、阮籍还是夏侯玄,他们讨论音乐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治国,是为讨论“音乐和治国有什么关系”才争起来的。刘劭和阮籍是传统派,认为音乐的作用是极大的,可以左右国家zhengzhi。夏侯玄是激进派,认为音乐跟国zheng一点关系也没有。
首先,嵇康说,音乐是能够“移风易俗”的,跟国家的安ding平和是有关系的。虽然不像“传统派”说得那么“神”;但也不像夏侯玄说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音乐也是这样,国家要让老百姓过得人人心里不舒服,不管你弄出多高雅的音乐,也“移风易俗”不了。所以,说“移风易俗”,是必须得建立在比较好的国家基础上的,人民还不能安居乐业,想靠音乐来实行“教hua”,那就是不可能。
把音乐和“教化”结合起来,不必非弄成人们都不爱听的“雅乐”,但关键是要“乐而不yin”,要让上上下下不管是“大贤”还是“愚者”,都能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受到熏陶。
我们从后人的角度去看,嵇康这话,说得也是颇中肯的。其实正是由于他参加这回辩论,并没有抱着太多的目的——阮籍谈音乐,那是为了推崇儒家;夏侯玄跟阮籍争,是为了树立玄学。而嵇康呢,他脑子里没那么多必要推崇的东西,他就是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而已。
《声无哀乐论》是竹林七贤中嵇康的传世经典名作。它影响了整个晋朝甚至后世、被东晋宰相王导十分推崇的。
第一个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正是嵇康这篇高论最根本的主旨。在这里,他明确地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这真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音乐本身,到底有没有“哀乐”?有没有感情呢?嵇康直接说了:音乐只有刺耳和不刺耳之分,对人的影响只有“静”和“躁”,音乐本身根本没有哀伤和欢乐。音乐就是一个自然物,跟人怎么样,跟社会怎么样,本来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酒本身既让人高兴,又让人悲伤。因为那不是酒的作用。高兴和悲伤其实是在人们自己的心里,酒不过是把它们给激发出来罢了。酒跟音乐——它们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按照嵇康的理解,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特征,只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我们中学时学物理,不就把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吗,那是物理性质不一样。从这点上说,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嵇康,还发现了声音本质上的不同!至于像悲伤、幽怨、欢乐、清新等,这些情感都是人们后来赋予的,就比如,过年的时候,鞭炮的baoza声,那可是无可争议的“噪音”,但是,因为这几千年的风俗,人们就听着这“噪音”喜庆,甚至禁放那几年,大家还觉得这春节过得没意思了。
不止音乐,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共通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无言之美》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九个字对于我们只是一种符号,我们要能认识这种符号,要凭想象与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我们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倘若我们丝毫无所创造,他所用的九个字对于我就漫无意义了。
这里就明白得很了。不管是文字,还是音乐,还是绘画,它们都只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或者说是“载体”,它们能传达作者赋予的情感,但情感却并不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果没有了作者和读者,那这个作品摆在这儿,它就是一个“物”,是没有情感色彩的,就像成语里的“对牛弹琴”,也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问题:音乐和教化。
要说这个问题,才是这场“音乐之争”的根本。无论是刘劭、阮籍还是夏侯玄,他们讨论音乐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治国,是为讨论“音乐和治国有什么关系”才争起来的。刘劭和阮籍是传统派,认为音乐的作用是极大的,可以左右国家zhengzhi。夏侯玄是激进派,认为音乐跟国zheng一点关系也没有。
首先,嵇康说,音乐是能够“移风易俗”的,跟国家的安ding平和是有关系的。虽然不像“传统派”说得那么“神”;但也不像夏侯玄说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音乐也是这样,国家要让老百姓过得人人心里不舒服,不管你弄出多高雅的音乐,也“移风易俗”不了。所以,说“移风易俗”,是必须得建立在比较好的国家基础上的,人民还不能安居乐业,想靠音乐来实行“教hua”,那就是不可能。
把音乐和“教化”结合起来,不必非弄成人们都不爱听的“雅乐”,但关键是要“乐而不yin”,要让上上下下不管是“大贤”还是“愚者”,都能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受到熏陶。
我们从后人的角度去看,嵇康这话,说得也是颇中肯的。其实正是由于他参加这回辩论,并没有抱着太多的目的——阮籍谈音乐,那是为了推崇儒家;夏侯玄跟阮籍争,是为了树立玄学。而嵇康呢,他脑子里没那么多必要推崇的东西,他就是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